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開始為美國經濟唱讚歌。總裁拉加德認為,美國經濟增長正在加速,失業率正在下降。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更加看好二○一四年的經濟增長,並促使我們上調對美國增長的預測。若如其所言,則是這場金融危機始作俑者的美國,經歷近五年衰退後,正迎來新的增長周期大輪迴形態。

同時,高盛的研究報告唱衰新興市場:新興市場○三年至○七年的增長是特別經濟環境的結果,不會重演,而改善增長急需的政治和經濟改革難以實施。高盛把脈新興市場,得出改善增長的「經濟改革難以實施」,是睇死式的「裁決」,如同宣判新興市場經濟下行難以救藥、難以逆轉。高盛還特別提出中國五大存在問題,作為「經濟改革難以實施」的註腳。

未來幾年的經濟前景,發達國中的強者美國(甚至連帶歐、日),與新興市場形成優劣兩重天,其重要意義在於國際資金流將受到指引。由此將強化美元資產受追捧,資金逃離新興市場,這結論是否測知未來的水晶球,情況是否如此發展值得斟酌。

對今輪經濟判斷,偏離以往經驗。以高盛提到的○三年至○七年為例,當時新興市場經濟好,美國經濟也表現不錯,而並非一邊好時、另一邊衰,兩大陣營經濟共榮,歸因於彼此能互補發展,美國等發達國龐大的需求,以及大量的製造業外包,支撐了新興市場的產出繁榮。與高盛研判的未來此好彼衰是極大的差別,而世界經濟生變的主要特徵是需求全球性蒸發。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以經濟重新平衡為口號,實施大規模的再工業化、出口倍增計劃,成為該國復甦倚重所在。然而,問題是當前面對的是全球嚴重的產能過剩,相對的是需求嚴重的不足。假定美國再工業化很成功,出口未必能消化其產出,因為對應的新興市場沒有足夠強的需求,吸收其產出,何況新興市場本身的產能已閒置相當嚴重。

在這樣的情勢下,美國經濟縱然看似強勢,但能持續走出實體增長的大行情是不可能的。在上一輪的增長周期,許多新興國培育了強大的中產階級人群,具備了消費脫胎換骨增長的潛力。以中國為例,富有群體驚人的海外消費,發揮了彌補海外需求的作用。中國努力向消費驅動增長模式轉型,大舉釋放需求,既有利自身也裨益海外。

中國能藉催谷消費提升增長動力,催谷消費亦利好海外,顯然能形成相輔相成的共赴榮景。以高盛對新興市場睇衰,結合對美國唱好,作反差判斷的邏輯是錯的,美國經濟要有好表現,並不能脫離全球宏觀獨善其身。

畢竟高盛是幹投資這一行的,其報告的效果若能推動資金流向依其意而行,則美國縱然實體經濟不盡如意,金融投資亦會有極好表現。新興市場因而「五行缺水」,會拖慢經濟進展,但斷定其改革難以有成,難免流於武斷,尤其低估中國的改革決心和進展,更有可能嚴重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