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內地樓市過熱的宏調升級版「國五條」,細則實施至今約三個月,內地樓市不僅未見降溫,反而頻頻發出「酷熱警告」訊號,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繼出現新地王,由五月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多幅新地王出現。樓市熱浪滔天,令人對「國五條」成效存疑,也增加市場預期政府加大力度調控樓市的憂慮。

新亮相的地王包括由萬科以四十八億七千萬元(人民幣.下同)投得的上海商住用地,雖然以每平方米樓面地價逾二萬一千元,及比底價高出八成八計,都不算特別「火爆」,但創出單一地皮最貴的成交紀錄,仍然吸引萬千眼球注視。

另一幅地王位於北京,成交額十七億七千萬元,金額縱使不驚人,不過扣除保障房折合的樓面地價,每方米則高達四萬五千多元,刷新北京的紀錄,也高於目前同區的二手樓價,出現「麵粉價」高於「麵包價」的情況,惹人關注。以內地樓市的熱度估算,上述兩地絕不會是今年最後的地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十大樓價最高的城市中,中國竟然佔去七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數量之多不僅令人震驚,也是對內地樓市發出的嚴肅警告,反映市場失衡問題相當嚴重,既造成資源錯配,扭曲經濟發展,民眾無法安居樂業,亦容易引發社會不穩。

鑑於一線城市的土地資源非常缺乏,房企陸續將發展重點回歸至一線城市,加上內地房企目前手上資金充裕,土地儲備漸見枯竭,客觀形勢促使內地一線城市的樓價易升難跌,下一步勢必蔓延至其他二三線城市,令普羅市民的置業夢更難圓。

地王頻生絕非個別現象,而是一連串因素產生的結果,其中既有土地供應不足的因素,也有大規模城市化發展的痕迹,隨着內地經濟急速發展,愈來愈多民眾由農村搬入城市居住,對城市住房需求構成長期的沉重壓力,若不及早妥善處理,必然後患無窮。此外,地方政府過分倚賴土地收入,作為償債及應付日常開支的重要財政來源,亦會令地方行政機構執行樓市調控措施時「從輕發落」,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毛病。不少專家已指出,只要土地財政不變,任何調控都是事倍功半。

上述問題長期存在,中央官員對此當然不會毫無所知,但是否有決心解決,將問題逐個擊破,則是一大疑問。從過去幾次推出的宏調措施,不難發現當局的調控手法,離不開遏抑需求和控制價格兩大重點,成效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如果在宏調政策方針上不作出新的突破,理順供求嚴重失衡的局面,恐怕日後收得更嚴更緊的宏調政策,同樣會再蹈「國五條」的覆轍。

中國是發展中的經濟體系,市場機制發展未成熟,價格調整許多時要由政府出面執行,增加樓市調控的政策風險。弔詭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目前正處於放緩階段,單靠經濟放緩已經足以令樓市由亢奮歸於沉寂,但對中國來說,經濟減速要多大才足以令樓市「安全着陸」,並不容易掌握。樓市過熱要處理,但處理時機失當,或者錯判落藥劑量,都可以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