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近十年中國經濟最兇險的時候,當下所有領先指標,都標示經濟下行態勢未止;而滯後指標如通脹,則顯示該來的(通脹)未有來,不該來的(通縮)似是要來——專家提出,相對於通脹更要警惕通縮風險。此外,就業形勢如何還未有可信的反映。經濟現兇險之象,論原因主要歸咎於需求的不足,遠超出各方面的預期,將經濟與金融兩重險境,愈益曝於表面。

差勁的領先指標,讓經濟專家估計,按照中國以往的軌迹,一季度的百分之七點七增長率已不算好,二季度則不太可能有顯著改善,今年內也很難看到強勁的復甦。宏觀情勢將導致微觀的企業部門,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承受削減產能的折騰,而在產品價格下降之下,盈利能力將持續惡化。企業不僅不能擴張,更要收縮及裁員。

理論上,面對經濟下行的同時,通脹呈現下行趨勢,為央行提供了空間,通過降息等刺激政策,激發經濟活力。但尚未有迹象表明,當局會這麼做,因為除經濟下行這重險境之外,中國亦面臨貨幣與信貸另一重險境。貨幣超發與匯價升值,過度的金融槓桿,呈現金融脆弱的一面,出於刺激經濟需要期待放鬆政策,但出於金融穩定需要則宜袖手靜觀,正是決策的糾結所在。

當局對形勢如何研判,一方面訪美的最高領導人,已表達了對經濟下行不擔心的態度;另一方面在國內掌事的領導人發話,要激活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深化改革刺激市場和經濟的內生活力,以便釋放消費和民間投資潛力。換言之,對經濟下行有意繼續觀望,沒有準備新增信貸量,只打算以改革發功,冀釋放活力和潛力。

當然世事無絕對,現時不出手只是研判時機未到,從來都沒有講死絕不出手,目前傳遞的訊息,是指對經濟下行當局有心理底線的,觸及到不能「保七」時政策就會出手。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出手時機的研判、政策力度的拿捏,是由決策的眼光與果斷決定的,以中國決策的往績而言,難以讓人有充分信心。

以金融海嘯前後的應對為例,海嘯前的過度升值,令內地痛失出口產業半壁江山;海嘯發生後的「四萬億」刺激,短期復甦的輝煌難抵長期的後遺困擾;近幾年的信貸失控及放任融資槓桿,更是令結構失調甚厲害。雖然驚濤駭浪未翻船,但經濟起起跌跌間,問題愈積愈多,經濟到了無法持續、無奈下行的地步。當局政策把舵十足自信,卻未收三分成效,就是以往不容迴避的現實。

對決策導引下內地經濟的前景,無疑可分上、中、下三等預期,上者是對經濟與金融形勢研判精準,政策引經濟走出風險,重新起步持續發展的新里程;中者是對經濟與金融形勢雖應對被動,但能避過狂瀾和衝擊,令經濟不致遭受重大波折;下者則是對經濟與金融形勢一再誤判,以致經濟陷於一敗塗地。內地面臨一場決策大考,相信要達致上者是奢望,能避過下者收穫中者已屬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