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的年度報告,向全球拉響警報,質疑的嚴辭橫掃企業、家庭及公共部門,直指全都沒有善用超寬鬆貨幣政策所爭取到的時間,結果形成新的金融問題,推遲了必要的經濟調整。在當前的情勢下,若債券孳息上升三個百分點,僅美國債市投資者,就面臨逾萬億美元損失,相當於美國年度GDP的百分之八。這是BIS對市場的重重敲打,對其質疑不可不加反思。

很明顯,BIS所針對的是債台高築,卻普遍不知風險臨頭。由○七年至今,多數國家的家庭、企業及政府債務相對GDP的比率已上升,即使處在超低利率環境,發達國的償債比率高於過去十多年的平均水準,至今要財政恢復健康,落實到開源(經濟增長)節流(削減債務)兩手,在經濟增長無大起色下,反而年復一年地增加舉債,多數國家尤其主要經濟體,走的不是恢復均衡的路,而是愈來愈失衡。

這種現實迫使人們思考,在對超寬鬆貨幣政策陷於麻木時,央行的作用何在?報告抨擊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不惜一切代價」的說法,指出央行並非可以做「一切事情」,央行顯然不能修復家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實際上,繼續提供更多非常規的刺激,正變得愈來愈危險,最危險的副作用是,減輕了政府改革、削債的壓力,亦推遲了私營部門去槓桿化。

依照BIS的意見,期望靠貨幣政策解決問題,將是注定失敗的,央行可以做的是促使減少對貨幣政策依賴,適時有序撤出超寬鬆政策,以及避免債券孳息率急升。但是同樣明確的是,如果央行過快退出刺激政策,就可能令超寬鬆政策將金融市場從崩潰邊緣拉回的努力前功盡廢。即是說,央行專注搞非常規那一套,應轉而專注於退市這項大工程。

雖然退市風傳已久,但市場某程度未從超寬鬆的麻木狀態徹底醒過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一攤開退市時間表,環球市場立現震盪,恰顯示調升利率對金融穩定構成風險。BIS認為今輪退市的規模和範圍是史無前例的,央行想穩妥退市,首重須與市場有效溝通,任何緊縮動作之前要讓市場有預期、有準備。此番苦心如同向央行注射預防針,但一回到具體操作,能否如人意則是另一回事。

減少利率上升大失所措的風險,是各央行的政策意願,只要做到有序退市,債券孳息就不太可能一夜之間上升三個百分點,重演環球市場大跌市的驚險場景。然而,退市出現意外的情況是可能的,總體而言利率有序的升幅市場能接受,以上世紀的一九九四年為例,許多發達經濟體的債券孳息,一年內上升了約兩個百分點,是不小的漲幅。

BIS的報告不只是及時拉響警報,更注重批駁當前有關超寬鬆政策的錯誤認知,一方面顯示面臨超寬鬆政策退市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風險形勢尤為嚴峻;另一方面應對退市存在認知混亂,決策者與市場的有效溝通遠遠不足,反過來肯定影響退市能否減震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