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當中,有兩個日子很特別,這兩個日子就是除夕和元旦。除夕之後就是元旦,但元旦過後要等一年才輪到除夕。

在股票市場裏,如果錯失一次機會,可能要等下一個循環或周期才有另一次機會,從壞的方面看,可能要等不短的時間,但從好的方面看,市升市跌是一個循環,表示機會始終會再來,不用絕望,只需在下次機會來到時好好把握便可以了。

上周五恒生指數曾經跌至19,969.98點,是今年首次跌穿20,000點水平。記得筆者於一月八日刊登今年第一篇文章,文中預測今年恒生指數的低位可以跌15%至19,258點,是少數在年初當大部分人極力看漲今年股市時,卻認為恒指有機會跌穿20,000點的博客之一。筆者在上次的文章提到現時自己的心態已經改變,有朋友問是否指對股票市場失望了。筆者想從資金回報率和相對購買力兩個方面去討論。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當局主要從兩方面出招救市。第一招是降低信貸成本,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11次,由○七年初的5.25%大幅降至0.25%。不過,大家都知道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是兩回事,當銀行不願意放貸,無限的需求追逐有限的資金會推高市場利率,正如內地地下錢莊的利率可以是官方利率的很多倍。

因此,美國當局再出第二招針對資金供應。美國通過大量印鈔,購買國債或企業債券等方式向市場大量注入資金。換句話說,美國當局以「大石砸死蟹」的方法迫使市場的資金擁有者接受超低的利息回報率。隨着退市時間表愈來愈明朗化,資金供應量被人為扭曲的情況會漸漸得到改善,市場的資金擁有者便會提高利息回報率的要求,執筆之時,美國三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已經升至3.58%,因此,筆者對股票的估值和股息回報率要求更為嚴謹,自然不會輕易出手。

改策略持現金等機會

現金可以購買股票、房地產、金和銀等資產,另外,出售投資資產也可以得回現金,因此產生一個問題,甚麼時候應該由現金轉為資產,甚麼時候應該由資產轉為現金。筆者認為可以用相對購買力去決定。當資產價格高的時候,表示資產的購買力高,應該運用資產的購買力轉為現金,即沽貨套現。

相反,當現金的購買力高的時候,即市場要錢不要貨,賤賣資產的時候,聰明的做法是運用現金的購買力收購資產。金融海嘯之後,有朋友擔心銀紙貶值,因此一有錢便不問價買金買銀,這是有勇無謀的做法,事實上,今年以來金價已經下跌22.62%。筆者認為永遠持有現金固然不智,但由於任何資產都有升跌循環,因此,有時也需要策略性持有現金,以等待現金的相對購買力回升,才將現金轉為優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