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貨幣政策委員主持的專家組報告表述,去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同比增百分之四十九,顯示人民幣國際化處於高速進程,報告認為如果推動有力,措施得當,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能迅速趕上日圓和英鎊。很容易令人想到,中國要謀求速度,真箇世界無人能及,經濟增長持續高速多年後,快速上位世界第二,現在人民幣又高速國際化,難免令人擔心跑得太快會跣腳跌倒,正如當前為經濟有速度欠質量苦惱,將來可別為人民幣國際化跑得快留下手尾。

人民幣國際化跑得快,體現在突破原有的政策設計。同一貨幣政策委員提出了兩個「三步走」的國際化路徑,第一個「三步走」是將使用區域範圍擴大:由二○一○年起頭十年實現「周邊化」、次十年實現「區域化」、再十年實現「國際化」;第二個「三步走」的路徑,依序分別是貿易結算化、金融投資化及國際儲備化。姑勿論這設計是否合理,實際的運行已完全打亂了。

打亂就是因為跑得快,失去了設計的次序,分序的環節在重疊推進,如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近乎是同步推進,近者港澳台及東南亞,遠者倫敦──歐洲及非洲,時序上甚至不需十年,可望走完三十年的程序,反顯得政策設計特別的保守。但問題隨之而來,人民幣播種四方很快,開花、結果恐太慢。其實報告亦承認了直接兌換量少、使用便捷性不足的現實。

跑得快而不紮實,原因主要兩個:一是貿易大而不強。在後金融危機期,外需不振內需不強,已使進出口貿易備受內外夾擊,呈江河日下之勢,沒有強大的貿易支撐,何來強大的人民幣計價功能的發育,以及貿易結算的旺盛?二是金融國際化遲滯拖後腿。內地金融素來就大而不強,主要體現在金融國際化程度低下,全球競爭力落後。

在這樣的前提下,說甚麼國際化程度趕上日圓、英鎊,顯得有點滑稽。香港作為人民幣「最親緣」的離岸中心,人民幣業務尚且處於不飢更不飽狀態,二萬元兌換上限,市場千呼萬喚就是不能鬆。狀況如此,幾時才趕上日圓、英鎊?事實上,對待人民幣國際化的態度,給市場的印象就是波動的,有時似乎進取或激進,有時又遲疑或保守,與報告宣稱的「推動有力、措施得當」大有距離。

似是為人民幣國際化踩油加速,今年人民幣不節制地走強,接連不斷創新高。強勢人民幣有助推進國際化,恐怕已成決策心魔,為此忘卻了能否負擔起強勢匯率的代價,對出口產業窒息亦不在乎。人民幣在鼓勁趕上日圓,不可忘記日圓作為國際貨幣的慘痛洗禮,一場大強勢升值,將經濟打落二十年低迷的前轍,顯見即使趕上日圓,沒有強貿易及強金融,人民幣也難嘗甜果。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趕上日圓、英鎊,中國的貨幣就成為國際貨幣俱樂部的第一個新興經濟體成員。如果人民幣國際化快跑,是衝着這個「第一」而去,那麼好大喜功不顧代價的加速,恐令人民幣國際化有速度欠紮實,就不是憑空猜測。人民幣國際化堪可擔心,會成為重複盲目追求經濟增速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