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又來了!金價連跌七日,是歐洲現貨金市場四年來最長的下跌。軟落的金價已明明白白宣示,早前所謂「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這一幕,以中國大媽「坐艇」落幕。金價不過低了些,中國大媽又現身香港掃入金器了,金舖再度疲於應付,在金市一片熊市預期中,中國大媽如此屢敗屢戰,是盲目的追貨或愚笨的「溝貨」策略,或者另有原委?

金市基本面已變,是明顯的事實。早前黃金牛市的確立,源於三大因素匯合:一是中國和印度高儲蓄和高通脹,帶動起強勁的買金意願;二是全球基於對貨幣創造及經濟衰退的擔心,追捧黃金ETF;三是債務危機可能引起貨幣危局,促使央行大舉買入黃金。隨着形勢的改觀,上述因素有變,中印經濟、通脹下滑致黃金需求減弱,黃金ETF眼看金價上衝無望轉而逐步拆倉,央行因危機緩和買金亦日漸收手。

當前投資市場睇淡黃金已確立,一方面黃金以美元定價,年內美元呈現強勢削弱黃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對石油及各種商品的評價,最為睇淡黃金,市場最壞預期睇金價一千美元(瑞信分析師)。有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全球黃金總需求量,已降至三年的最低位,而上市交易的基金依然存在大量過剩的黃金,黃金ETF超過七千一百萬安士的倉位,構成重大的沽壓。

在這樣的氣氛和沽壓下,中國大媽的買盤顯得微不足道,就算加上中、印兩國增加現貨黃金買入消化部分沽壓,恐怕仍不足以托住金價。中國大媽面對這樣的市場現實,為甚麼逆市而為,仍一個「勇」字掃入黃金?中國大媽的買金行為,反映的是內地的現實--投資門路極度匱乏,一代人力保財富的困境。

內地力保財富存在焦慮:其一,對通脹的恐懼加深。表面上,官方數據所反映的通脹依然溫和,但民生層面感受到的通脹,已是另一回事,民眾急於尋找保障財富的渠道;其二,黃金成為保值選擇。當中固然有傳統意識支配,在內地調控的大環境下,買磚頭(房屋)保值已受到制約,由買時多會成本,到持有可能日後有稅務,再到身後或要付高額遺產稅,都降低了投資房產的意欲,使民眾聚焦黃金。

中國大媽一門心思買黃金,真實折射了對金融業的失望。首先,要黃金不要人民幣,顯示對人民幣匯價長時間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失望;其次,存款曾長期受到實際負利率的剝削,亦會受到通脹對購買力的侵蝕,對銀行體系失望;再者,現存的基金、理財產品,缺乏監管及回報的保障,虧蝕的風險較大,對投資門路失望。

最終,有一點可以肯定的,中國大媽屢敗屢戰地買金器,斷不是為了短炒而是長揸,有心作為長遠保值應付不時之需,甚至是傳予下一代的資產,因此不會理會金價跌幅。反而來港買金器,因匯價關係如打「八折」,甚至「七折」,並減低黃金質地不對路的風險,已着數在先。這一輪中國大媽買金,表現為香港熱、內地冷,就是與這種心思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