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一位司長撰寫的課題報告,提出了與新型城鎮化匹配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原則精神觸及顛覆土地財政,借助啟動分稅制改革,對中央與地方的財源重新洗牌。儘管這是一個構想,還未成為政策藍圖,但畢竟是權威機構官員的手筆,定必引起關注和討論。這很容易令地方政府感到,不管情願與否,土地財政終將窮途末路,新的利益格局將開啟。

有關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擇其要點可分兩層次:一是土地來源。報告建議兩項改變,一方面改變嚴守耕地紅線思路,實則以保產量代替保地量,釋放城鎮化需要的用地;另一方面改變供地方式,方法包括零地價或低成本供地,賣地收入歸中央,以政府退出徵地實現供地市場化。相關思路可說夠大膽,真的完全實行,不但一改房價結構,而且將切斷地方政府向土地伸手的「就地取財」。

另一是地方財源。援引國際經驗,地方政府購置開發土地,透過發行市政債融資,以房產稅為主的財產稅,作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並作為市政債還款來源。根據這個模式,地方財政是先予後取,與以往「賣地-建房-賣房(抽稅)」,這套先取後予再取的模式完全不同,所得利益恐怕大減。這模式顯然革了土地財政的命,改寫了現行的分稅制。

這個思路與一直盛傳的國(家)地(方)稅合併,可謂對上號了。傳說中的國地稅合併故事,大致意向是地稅業務併入國稅,有此改變意味着稅源進一步地向中央政府集中。中央藉着改革集權、集錢,背後的理念相信是對現行分稅制秉持否定態度,認為現制坐大了地方政府,以致錢多歪風盛,也造就了滋生地方政府大手大腳、貪污腐化的土壤。

如此一來可以想像,未慣由奢入儉的地方政府,如何心甘情願地從此捱窮?地方抗拒盡在預計之內,所以報告提出「地方有積極性的改革,與地方沒積極性的改革結合,配套推進」。換言之,則是不管是地方喜歡的、不喜歡的,改革會配套進行,這是敦促中央要拿出決心,壓住地方基於利益的抗拒。

事實上,如果說錢多在地方手敗壞了地方,那麼錢集中在中央手,就不怕敗壞了中央麼?當然不是,僅從鐵道部揭出的腐敗,已可見不是那麼回事。財政資源高度集中於中央,不但同樣有權力腐敗問題(如發改委的劉鐵男),而且仍會有資源配置不當、效率低下之憂。分稅制要改為財源向中央集中,先要建立制衡中央官員作為的機制,否則依然存憂。

沒有甚麼制度是十全十美的,現行分稅制不完美,改革提出的稅制必也不盡完美,出於利益不易割捨,地方與中央扯皮不可避免。有人已預計,稅制改革由起議造勢到落實,得耗一個五年規劃的時效,因為牽涉的利益太重要了。看看今天內地的現實,大省市地方政府、大國企、大銀行哪一個都是不好惹的,改革嗎?光說說喊喊無所謂,動真格的割肉放血,與你拚命。改革是好東西,成敗則要走着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