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體根據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聲氣,揣測當局對中國經濟下滑有更高容忍度,經濟增長百分之七點五是心理底線,只會在季度經濟增速低於百分之七時,當局才會有政策刺激的行動。這個表述的潛台詞是,經濟形勢不饒人,結構矛盾拖累,中國領導人不能不放低姿態,專注於解決拖累經濟的疑難。然而在具體政策效果上,能否調控自如不無疑問,失控風險是存在的。

經濟下滑大勢已成,上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充分啟示。摩根大通五月全球製造業PMI為五十點六,高於四月的五十點四。雖然數據處於盛衰線上方,但不能脫出停滯的態勢。中國在這股大勢中,處於甚麼位置?依中國官方製造業PMI升零點二,至五十點八,處於超越摩通全球PMI數值的位置,但以滙豐的中國PMI為四十九點六計,則大輸一截。

若為方便比較,統一採用滙豐的PMI,金磚四國的PMI環比都是下降的,其中,巴西是五十點四、俄羅斯是五十點四、印度是五十點一,中國大落後處在包尾位置。情況顯示出製造業地位的倒退,這在過往的「世界工廠」繁榮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另外,同一準則比較的製造業PMI,美國為五十二點三、日本五十一點五、英國為五十一點三、歐元區為四十八點三。這些實行量化寬鬆的經濟體,除歐元區外都比金磚國要好,量寬最厲害的美國最好,「後起之秀」日本起得最快,很難判定量寬僅裨益虛擬經濟,無助實體經濟,或者顯示刺激政策發揮了作用。

如果拿美國與中國比併,就是一個龍頭、一個龍尾,回到○八、○九年時,美國是金融海嘯始作俑者,經濟跌入最衰境地,中國雖承受○八年出口崩堤衝擊,但在「四萬億」刺激經濟效應下,經濟率先復甦,那時論經濟表現,中國龍頭、美國龍尾。今天以PMI作先導指標,比前景美中完全反轉過來。況且中國勢劣政策亦劣,可能加深經濟的劣勢。

內地有兩種政策效果是值得擔憂的。一個是人民幣強勢升值,頻創匯改後新高的匯價水平,正走向更深的扼殺出口企業的境地,但決策者似乎採取放任的態度,正在加深金融對經濟的殺傷力,恐怕政策失控的風險不是杞人憂天。有企業反映,經營情勢壞過○八年過度升值那一役。

一個是信貸亂象,就是媒體所評論的,信貸大增無助於實體經濟,只是在「金融空轉」,以致銀行與銀行間、企業與企業間、銀行與企業間,債務鏈條交纏風險交織。近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息飆升,業內存在諸多解讀,最根本一條就是銀根抽緊了,致使債務問題暴露出來,業界人士指部分銀行出現了違約情況。

年初外匯佔款猛增,央行加大貨幣供給,為銀行間市場營造了流動性天堂,後來意識到信貸的問題,加大抽資力度,債務鏈中借新續舊的遊戲無得玩,出事只在於遲早。上海同業拆息飆升是個警號,警號之後,要麼是政策出手解困,要麼置之不理由其徹底敗露,但冒上失控風險。故此,容忍經濟下滑,顯然未見可靠的政策保障,使下滑不致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