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走調」,中國經濟「走樣」,兩大因素成為全球股市跌市「元兇」。伯南克出席國會聽證,先大談購債計劃帶來裨益,其後答問時突改調門轉而表明,「可能未來幾次會議開始收縮買債計劃」,這被理解為暗示退市部署實施時間表。其實,從伯南克說話前後完整看,則是圓滑的中性傾向,跟上一次美聯儲議息會後聲明,「準備好根據經濟狀況擴大或縮小購債規模」,基調並無兩樣。但伯南克今次直接地指明「未來幾次會議」,亦足顯示離退市確是愈行愈近。

確切面對退市,可以說是美聯儲逐漸順應市場發展的取向。認真考慮退市,明顯不是經濟狀況具備了充分的、美聯儲開列的條件,而是被迫偏離中性傾向,將決策導向退市立場。因為伯南克主導的三輪量化寬鬆,現在回過頭基本睇透其作用不外如是,再谷亦屬無謂,反而量寬的負面作用已日益呈現,股、債大漲遠遠超脫經濟表現,未來有淪為以資產泡沫的危機,去拯救危機的荒唐後果。

從近期美國經濟數據看,時好時壞的表現,顯示難以出現根本改觀的起色,失業率雖有所下降,但新增職位大多是季節工,甚至出現愈來愈多人放棄就業的結構性失業。原來政策所預期的,愈寬鬆企業愈願意增聘,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同樣,房地產市道可喜地見底回升,但難以指望熱起一個牛市來,因為慢增速的經濟,不會帶動收入增長,兼且失業率高企,都必定制約房市上漲。

與目標環節難改善的同時,債務卻攀上新頂點,美國國債高達十六點四萬億美元,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掛帳」也高達三萬億美元。債台高築,怎能不迫使當局對量寬採取審慎態度?事實上,當局一再量寬並沒有谷起通脹,反而出現伯南克所指的「廣泛的通縮迹象」,無疑顯示大手筆的量寬,未催谷起國民的消費熱情,反而愈是大手筆量寬,國民愈預期經濟差,愈是多儲蓄少消費,政策效果低下,不能不左右當局對繼續量寬的考慮。

伯南克的量寬魔術棒,已在沉悶的經濟表現中,消耗掉神奇威力,迫使其要從政策幻想回到經濟現實中來。全球的經濟現實,一字蔽之是「弱」,因為缺乏有效需求支撐,由商品價格的不振,到中國經濟的下行,在在可見。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國,其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反覆難振,凸顯全球性需求不支的現實。美國經濟中閃現的通縮迹象,若脫離實質需求支撐,並不是靠大肆印鈔可以掃除的。

從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以及面對的問題,顯示要有更長的時間,完成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再平衡。而一再地量寬,不但不能實現再平衡,反而因形成資產泡沫加深不平衡,認真考慮退市,力謀結構調整,是決策思路回到再平衡出發點的表現。在當前全球經濟偏弱的氛圍裏,美國經濟在發達國中,相對已是矮中顯高了,市場難免推測,美國在量寬上收手、退市上先行一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