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機場第三條跑道順利「起跑」,機管局宣布調整機場建設費水平,由原本劃一收費改為分級制,變相減費。問題是,第三跑道阻力重重,加上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繼續蹉跎下去,新跑道即使能夠動工及落成,亦可能淪為明日黃花,得物無所用。

今年三月行政會議拍板通過興建造價達一千四百多億元的第三條跑道,為了繞過立法會,機管局決定自行融資,包括動用內部資金、舉債及向乘客收取一百八十元機場建設費。惟由於被質疑徵費過高,機管局決定調整收費模式,改為短途旅客收取九十元,長途客收一百六十元,商務及頭等旅客收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元不等。為彌補建設費少收的一百六十億元,整項工程的借貸額將由五百三十億元增至六百九十億元,還款期亦因而拉長,估計可能要到二○三一年還清借貸後才停止徵費。

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當局調減機場建設費,無非希望減低第三跑道的阻力。正如本報曾經指出,現時旅客須繳付一百二十元機場離境稅,日後還要額外繳付機場建設費,形同雙重徵費,本已受人質疑,加上收費不菲,必然引起巨大爭議,難以跨過民意一關。如今當局改弦易轍,無非希望息事寧人,以換取社會支持工程。

其實,第三跑道作為本港史上最昂貴的單一基建項目,機場建設費並不是最令人關注的問題,項目能否如期動工及落成、最終會否淪為超級大白象等等,這些才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不可不知,跑道工程十畫未有一撇,目前已面對多宗司法覆核,政治和社會阻力重重,加上港府施政拖拉成風,到工程落成之日,不知是否還有經濟價值。港珠澳大橋就是典型例子,單單一宗司法覆核,動工時間便延誤了一年,造價更因而飆升六十五億元,其後工程更是一波三折,甚至鬧出人工島飄移醜聞,何時完工至今還是一個疑問,國家級重點工程淪為國家級笑話。相對於港珠澳大橋,第三跑道的工程更複雜,造價更高,爭議更大,有人擔心淪為大白象,並非無的放矢。

當局聲稱三跑落成後可提升本港GDP約百分之四至五個百分點,又可額外帶來四千億元經濟收益,更可創造十多萬個新職位,前景似乎很誘人,可惜這只是樂觀的估算而已。眾所周知,本港經濟轉型困難,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物流業固然日走下坡,其他領域同樣每況愈下,日後究竟有沒有足夠人流物流支持第三跑道,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更何況,跑道使用量受空域限制,並非港府可以控制,目前珠三角地區空域已爭崩頭,本港第三跑道起步比人遲,前景不能不令人擔憂。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增建機場跑道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刻不容緩,環顧周邊城市,不少已擁有第三甚至第四條跑道,可見香港已錯過最好的時機,將來落成是好事還是壞事,目前仍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