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鉛水風波爆發至今近三個月,水務署領導的專責小組姍姍來遲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認定「鉛兇」來自含鉛的焊料,並提出多項補鑊措施。其實,如果不是官僚無能,監管失職,又怎會爆發這場危機呢?

啟晴邨七月初揭發食水含鉛超標,風波一發不可收拾,水務署七月中成立專責小組跟進,經過兩個月調查後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食水含鉛超標,是因為錫焊接物含鉛;二是銅合金水喉裝置亦會釋出鉛,但不會令食水含鉛超標。最令人咋舌的是,部分物料含鉛量達四成一,是英國標準的五百八十多倍,簡直不可思議。

為了補鑊,專責小組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防止使用含鉛焊接物料及不符合規格的喉管裝置、要求持牌水喉匠及認可人士在新落成的內部供水系統進行包括焊接位含鉛水質測試,以及房委會研究中央採購焊接物料等等。

事實證明,當局對含鉛焊料及施工監管粗疏,才是導致這場鉛水危機的禍源。早在三十多年前,本港已禁止使用含鉛的焊錫,水管更必須使用無毒物料,可惜業界良莠不齊,部分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及時間,不惜偷工減料,選用最便宜但有害的物料施工,這已是行內公開的秘密,當局一直視而不見,有法不依,終於埋下禍根。實際上,在整個建築行業中,焊料基本上「無王管」,採購過程固然混亂,使用過程也沒有紀錄,出事後根本無從追查。

鉛是人所共知的有害重金屬,可能對人體尤其幼童造成智力問題等嚴重後遺症,當局放任自流,公屋水務工程全不把關,從招標、施工以至驗收都存在嚴重漏洞,尤其是水務署從不化驗食水是否含鉛,簡直拿市民健康開玩笑。如果承建商最終要受懲罰,監管部門又該當何罪呢?

還是古人說得好,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鉛水事件本來不至於鬧得滿城風雨,只因當局先隱瞞,後卸責,沒有全力拆彈,才會一發不可收拾。當局監管粗疏在先,被動應對在後,遲遲未能找出「禍鉛」,以致禍水不斷擴散,人心惶惶。最不堪的是,醜聞曝光之初,房屋署還死撐只有小部分公屋單位採用預製組件,其後被人踢爆不盡不實,才自打嘴巴,公開致歉。

瞞得就瞞,瞞不過就卸責,已成為港府施政特色。每當爆出施政醜聞,港府例牌成立專組調查,而且每次都煞有介事提出改善措施,可惜每次都是虎頭蛇尾,風聲一過便不了了之,這次鉛水風波恐怕也不例外,指望當局追究責任,無異於緣木求魚。

正所謂,治病治源頭。官僚無能,得過且過,正是所有施政亂象的源頭。中央負責港澳事務的前官員對香港管治問題提出藥方,要求「去殖民化」,其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庸官化」,官禍甚於鉛禍,庸官不去,管治就難有改善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