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正是港府的最佳寫照。本港旅遊配套設施不足早就備受詬病,簡單如旅遊巴泊位短缺,多年來一直沒有改善,加上當局執法不嚴,導致亂象叢生。目前旅遊業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寒冬,港府繼續不作為,與坐以待斃有甚麼分別?

正因為泊位嚴重不足,旅遊巴違規亂泊的問題才會不斷惡化。今年七月土瓜灣崇安街有旅遊巴違規落客後,車尾掃倒行人路鐵欄,一名內地女遊客走避不及,慘被夾在鐵欄和車尾中間,身受重傷。意外可能涉及人為疏忽,但泊位和上落客設施不足顯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類似的驚險場面屢見不鮮,人車爭路幾乎每日上演,例如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因為鄰近星光大道,經常泊滿旅遊巴,巴士往往無法埋站,乘客只能在馬路中心下車,導致險象環生。

事實上,旅遊設施不足的問題早已浮現,旅遊巴亂象除了危及旅客及市民安全,更帶來空氣污染問題。本報記者暑假期間實地巡視三個熱門旅遊景點,包括土瓜灣崇安街、灣仔金紫荊廣場和淺水灣海灘道,短短半小時最少各有七、八部旅遊巴涉嫌違反停車熄匙條例。空氣污染情況最嚴重的是淺水灣海灘道,微細懸浮粒子平均濃度足足比世衞標準高出四十二倍,令人咋舌。

其餘兩個景點亦好不了多少。灣仔金紫荊廣場的微細懸浮粒子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二十九微克,高峰期更錄得每立方米一百二十二微克,超出世衞標準近五倍。至於土瓜灣崇安街的微細懸浮粒子平均濃度雖未有超標,但半小時內有七部旅巴涉嫌違例,街坊苦不堪言,卻鮮見當局執法,令問題愈演愈烈。

其實,停車熄匙法例推出以來,一直被質疑成效不彰,環保署今年首半年的有關檢控僅得三十六宗,即每日不足一宗,相對於每日數百部行走市面且不少涉嫌違規的旅遊巴,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正如環保團體指出,當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加上有關條例的豁免範圍過多,例如只有一名乘客留在旅遊巴也能獲得豁免,令法例形同虛設。

說到底,執法只能治標,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從增加泊位入手。運輸業界大吐苦水,因為旅遊巴無位可泊,司機只能停在路邊,為了讓旅客上車時有舒適環境,只好在等候期間開着冷氣。區議員亦表示,曾多次要求運輸署增加泊位,可惜得到的回覆不是沒有合適位置,就是認為沒有需要。例如重災區之一的星光大道,運輸署僅表示明年增加三個泊位,根本於事無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內地官媒曾經批評香港旅遊業的特色是「懶惰」和「吃老本」,可謂一語中的。自從個人遊推出以來,港府坐享其成,不思進取,旅遊配套設施十多年如一日,景點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地方,早就人滿為患,難怪兩地居民摩擦不斷,中港矛盾日益惡化。如今旅遊業步入寒冬,港府繼續望天打卦,怎能不令人擔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