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困擾香港的水貨活動禁之不絕,只要有利可圖,便有人趨之若鶩,不管兩地當局如何打擊,如何變招,終究無濟於事。

近年水貨客逼爆北區,造成居民不便,激進組織借題發揮,不斷發起趕客活動,港府被迫連番出招補鑊,並將個人遊「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一度令水貨活動有所收斂,可惜效果只是曇花一現,近日水貨亂象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內地福田口岸海關連日來採取「扣車不扣貨」新招,沒收水貨客的「車仔」,變相增加帶水貨過境的難度和成本,逼對方知難而退。除此之外,福田口岸針對「螞蟻搬家」式的水貨活動,未來幾日還會加強抽查,主要目標是電子產品及奶粉、化妝品等日常用品,預料將會抽查六千人次。

禁而不止,則刑罰侮。內地海關變陣打擊水貨活動,恰恰反映現行措施形同虛設,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根據內地規定,攜帶過境的貨物如果總值沒有超出限制,便不算犯法,水貨客只要將貨量拆細,化整為零,便可繞過法例,通行無阻,這正是水貨問題禁之不絕的原因。如今當局扣車不扣貨,固然可收一時之效,但從過往經驗可見,這招恐怕也是治標不治本。事實上,當局可以變陣,水貨客亦可以見招拆招,有人甚至已想好各種破解方法,或隱藏車仔,或以四個轆木板代替,或轉戰羅湖等口岸,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勢必沒完沒了地玩下去。

眾所周知,水貨客並非全是內地人。每天活躍在港深各口岸的水貨客中,香港人佔六成,內地人只佔四成,可見水貨問題不是單純由「一簽多行」引起。當局病急亂投醫,難怪「一周一行」實施後,不但沒有解決水貨問題,反而嚇走真正旅客,令本港旅遊業步入寒冬。

歸根究柢,要有效減少水貨亂象,治本之道是內地提高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否則任何招數都是徒然。正所謂,蝕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內地假冒偽劣產品氾濫成災,令人信心盡失,內地居民對香港貨品需求殷切,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鋌而走險,莫說被沒收車仔,就算會被沒收貨品亦嚇不退水貨客。諷刺的是,內地早前舉行閱兵儀式,展示的戰機大炮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可惜連老百姓基本生活用品的質量也無法保證,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本來不缺乏任何產品,香港有的,內地也有,香港沒有的,內地也有,如今連日用品也要假手於人,可謂悲哀。以奶粉為例,倘若不是當年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內地家長怎會爭相到境外掃貨呢?香港又怎會推出限奶令呢?

水貨亂象不僅成為民怨源頭,而且成為政治炸彈。正由於當局遲遲無法消除亂象,激進組織才得以借題發揮,激化中港矛盾,煽動仇內情緒,宣揚本土化及港獨。內地當局如果真的希望香港管治順暢,與其搞甚麼《基本法》回顧,不如搞好產品質量更實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