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騙案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受害者與日俱增,金管局及銀行公會終於出招打擊。雖然說遲到總好過不到,但打擊電話騙案必須多管齊下,尤其警方必須與時並進,加強與內地合作,切勿讓金融中心淪為騙子之都。

金管局及銀行公會推出預防銀行電話騙案的新措施,除了加強宣傳,亦會提供熱線電話供市民查核。與此同時,銀行將停止使用中介公司轉介貸款,而銀行代表致電客戶時,須提供全名、員工編號等資料以供識別。金管局強調,銀行代表不會要求客戶提供戶口密碼等敏感資料,如果市民日後仍收到類似中介公司的電話,可能涉及詐騙,可向銀行或警方求助。

電話騙案猖獗,市民損失慘重,當局出手打擊是應有之義。警方數字顯示,今年首七個月有二千三百多宗電話騙案,近兩個月騙案涉款已高達一億七千多萬元,令人咋舌。儘管當中以假冒速遞公司及內地官員為主要行騙手法,但涉及銀行的騙案亦漸成主流,而且往往涉及內地或境外犯罪,僅七月至今銀行已收到二千多宗可疑電話查詢。而除了電話行騙,亦有電郵行騙,由於仿真度高,受害者眾。

事實上,該類騙案之所以成功率高,主要是借助現代科技。目前的手機軟件已可做到假冒任何電話號碼,而一些電腦病毒更會以掃毒軟件等面貌出現,用戶一旦下載便會遭病毒入侵,可盜取甚至控制帳戶。更甚的是,騙徒利用互聯網及飛線手法從不同地點打出詐騙電話,並不局限於內地或本港,增加警方調查難度。

正因為電話騙案多屬跨境犯罪,加上犯罪集團日趨專業化,警方的打擊更須跟上潮流,不能落後於人。內地當局已加強攔截一些改變號碼來源的電話,成功率達八成。反觀本港只要求電訊商在境外電話的來電顯示加上「+」號,顯然並不足夠。內地做得到,香港為何做不到呢?當局有必要參考內地做法,加強與內地合作,惟有從源頭阻截境外詐騙電話打進本港,同時加強拘捕行動,才能令騙徒知難而退。

另一方面,涉及中介公司的貸款騙案亦與日俱增,僅西九龍總區今年首季就接獲三十四宗有關貸款經營手法的舉報,涉及二十三間中介公司。這類中介公司不少是以灰色手法經營,受害人往往被威逼利誘簽署貸款文件,甚至上門查詢也會「被借貸」。歸根究柢,除了《放債人條例》存在漏洞,當局對推銷電話監管不力也是主因。港府多年前實施《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惟條例只限制錄音推銷電話,真人來電並未列入規管,如同為騙徒大開方便之門,怎會不亂象叢生?

儘管保安局指出八月份的電話騙案有回落趨勢,但這顯然是當局和傳媒加強宣傳所致,並不代表電話騙徒因此收手。不管怎麼說,對付此類智慧型犯罪,當局必須搶佔先機,堵塞法律漏洞,而加強中港情報交流甚至跨境合作,更是重中之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