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亂象禁之不絕,已成中港矛盾最大源頭,內地當局亦不得不出招嚴打。問題是,嚴打只能收一時之效,一陣風過後便打回原形,只要國產食品質素依然沒有保證,國人對洋貨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水貨亂象便不會消失。

為紓緩兩地因水貨亂象引發的矛盾,中港當局已採取不少措施,如實施限奶令、取消一簽多行等,內地福田口岸海關繼早前推出「扣車不扣貨」辣招後,又傳出一連四日聯同緝私局、公安部門、武警及法院等部門聯合執法,並會即時按違法程度,將水貨客分級送到緝私局、公安部門及法院查辦,期間更會限制水貨客出境,預計將抽查六千名旅客,目標是清理二千名活躍水貨客,措施不可謂不嚴厲。

姑勿論嚴打傳聞孰真孰假,最少起了先聲奪人之效,昨日所見,福田口岸的水貨客明顯減少,居民過關比前順暢。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水貨客隨即轉移陣地到羅湖帶貨,亦有水貨客改為徒手提貨或拖篋,部分水貨客坦言為了生計,根本不可能停止水貨活動,最多是暫時休息,待風聲過後才重操故業。

由此可見,嚴打不能持之以恒,結果是治標不治本。的確,賠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只要有利可圖,只要內地對港貨有需求,就會有人鋌而走險。再說,水貨活動對基層市民有莫大吸引力,原因是本小利大,也是自力更生的一種途徑。種種誘因下,單憑當局一陣風式嚴打,水貨亂象根本不可能從此消失。

歸根究柢,水貨亂象之所以屢禁不止,最大責任不在於水貨客,而在於內地當局監管不力,導致假劣毒產品氾濫成災,黑心食品無處不在。以奶粉為例,自從多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國人對國產奶粉信心盡失,但因為內地當局對進口洋奶粉抽稅極重,導致售價不菲,國人只好出境搶購,結果引發怨聲載道,中港兩地嫌隙進一步加深。

不錯,重建中國製造的形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不代表當局可以無所作為。正如有人建議,只要內地降低關稅,令洋貨售價下調,水貨無利可圖,自然銷聲匿迹。內地基於保護民族產業、穩定稅源和就業等考量,調低進口關稅目前只在個別自貿區試行,不能成為全國慣例。本來,保護民族產業天公地道,問題是在特殊國情下,受保護的不是民族企業,而是奸商與貪官。事實上,利益集團正是利用保護民族產業為藉口,千方百計阻止市場開放,結果在缺少洋貨競爭下,黑心食品及不安全產品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中秋節將至,水貨活動將迎來高峰,也勢必引發新一輪矛盾。說到底,中國可以把神舟送上天,可以把蛟龍送下海,可以在大閱兵展示最精良的武器,卻無法解決假劣毒產品問題,這是國家的恥辱,也是國人的悲哀。當局與其一陣風式嚴打,不如開放市場,引入競爭,長遠則是做好品質監督,重建對國貨的信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