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話騙案鬧得人心惶惶,冒充內地官員騙財的個案不絕於耳,其實除此之外,貸款騙案亦令人防不勝防,受害人不僅蒙受金錢損失,而且追究無門,既無助,更無奈。

與一般電話騙案不同,貸款騙案從不藏頭露尾,是不折不扣的公然行騙。有區議員上半年已接獲逾十宗涉及財務公司及中介人的貸款騙案,涉及數百萬元,顯然屬於集團式行騙。其中一名投訴人收到聲稱銀行職員的低息貸款電話並相約面談,豈料見面後才被告知即使不借錢亦需支付數萬元顧問費,之後更被挾持至一間按揭公司,被迫簽下數十萬元貸款,其中一半金額即時被抽取作手續費,這根本就是巧取豪奪。以前借貴利九出十三歸,被稱為吸血鬼,其實這類「財務公司」亦是同一路貨色,分別只是前者不見光,後者則是光天化日下行騙。警方數字顯示,單是西九龍總區今年首季就接獲三十四宗有關貸款經營手法舉報,涉及二十三間中介公司,拘捕二十多人,包括破獲一間「會計事務所」,懷疑有人冒充銀行職員並以非法手段推銷貸款,從中收取各項顧問費及手續費。

貸款騙案並非新鮮事物,行騙手法更是熟口熟面,至今依然其門如市,除了因為受害人警覺性不足,誤墮圈套,還因為法律存在巨大漏洞,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根據《放債人條例》,放債年息不能超過六十厘,而放債人及代理也不可向借貸人收取手續費,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騙徒往往巧立名目,把貸款個案轉介至中介人,透過財務按揭公司、會計事務所、律師樓等層層收錢,繞過法例監管,令投訴人追究無門。

眾所周知,這類掛着財務公司招牌的中介人不少是以灰色手法經營,投訴人往往被威逼利誘下簽署貸款文件,甚至上門查詢也會「被借貸」,如果不甘就範,隨時遭上門恐嚇和滋擾。惟令人不解的是,當局明明知道問題所在,卻一直沒有採取措施堵塞漏洞,而警方處理放債人申請牌照及續牌時又往往過於被動,未有因應貸款騙案增加而加強調查及把關,令騙徒有恃無恐。

當然,電話貸款騙案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放債人條例》有漏洞,當局對推銷電話監管不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港府針對廣告電子訊息濫發問題,○七年十二月起實施《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並設立「拒收訊息登記冊」,監管推銷傳真、短訊及來電,惟條例只限制錄音推銷電話,真人來電未列入規管。古人說,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法例不合時宜,加上當局打擊不力,正是導致騙案禁之不絕的主要原因。推銷電話濫發問題日益惡化,不僅為騙徒提供方便,且對市民造成嚴重滋擾,當局一直視若無睹,足證「民生無小事」根本是騙人鬼話。

事實證明,一個地方衰落,鼠竊狗偷就會特別多。香港騙徒橫行,電話騙案、投資騙案、貸款騙案、街頭騙案……可謂陷阱處處,正是香港不斷沉淪的真實寫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