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是國難日,讓我們的思緒無法離開抗日戰爭。

九月三日,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閱兵式中,壓軸亮相的是白求恩醫療方隊,這是唯一一個用人名命名的方隊。它不禁讓人想起毛澤東那篇廣為傳頌的文章《紀念白求恩》:「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甚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次大閱兵,就是要把中國的抗日戰爭放到世界解放戰爭的大背景來理解,就是要維護歷史正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戰爭的形式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剝削階級的壓迫,這是全世界範圍的解放戰爭。它因此是正義的戰爭,脫離了簡單的國家和民族的範疇,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也正因為此,新西蘭人路易.艾黎、美國人埃德加.斯諾夫婦和陳納德將軍,以及前面提到的加拿大人白求恩醫生等,都曾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是國際主義精神的化身,受到中國老百姓所敬仰。

可惜,在戰後秩序的構建中,這種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逐漸消失殆盡。尤其是在美國獨霸世界的二十多年,美國先是為了石油的利益,以莫須有的罪名,把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變成了人間地獄;又以反恐和推銷民主之名,把整個中東都變成民不聊生之地。自從敍利亞戰亂以來,該國背井離鄉的難民超過四百萬人。在洶湧的難民潮中,歐洲各國陷入巨大的混亂和爭吵。

一九五一年,基於反法西斯主義的價值觀,聯合國簽署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等文件。多年以來,西方一直將其奉為衡量其他國家行為的標準。只是現在,輪到他們自己了。

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借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際,舉行「九三」大閱兵,強調正義和國際主義,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