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加劇,資助院舍宿位嚴重短缺,港府為了敷衍民意,鼓勵長者北上安老,以為這樣便可以解決問題,可惜如意算盤根本打不響,北上安老計劃反應冷淡,顯示小修小補的安老政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向深圳及肇慶兩間由香港機構營運的院舍「買位」,邀請正輪候資助宿位的長者北上養老,詎料計劃推行逾一年,只有七十三名長者願意入住,相對於輪候資助宿位的近三萬名長者而言,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有關院舍負責人不諱言,計劃雖然給長者多一個選擇,但欠缺配套設施,建議港府改善醫療配套,包括將外展醫療引入內地院舍,由醫管局派醫生北上睇症,以及由院舍職員統一為院友來港取藥等,以提高計劃吸引力。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北上安老計劃反應冷淡,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內地醫療費用高昂,醫療質素又欠缺保證,對長者根本沒有吸引力。參加計劃的長者雖可享有院舍免費醫療服務,但萬一需要入住醫院或做手術,便要承擔大筆醫療開支,難怪長者望而卻步。對老人家來說,解決醫療問題往往比解決住宿問題更重要,有關計劃存在先天缺陷,不被唾棄才怪。再說,除非長者在內地有親屬,否則無依無靠,誰願意獨自北上呢?

常言道,時勢變則理法變。早年本港曾掀起一股北上養老之風,一度被視為紓緩安老問題的途徑,港府甚至推出放寬綜援者回廣東省等鼓勵措施,希望將老齡人口「北移」。然而,近年隨着內地物價飆升,生活指數提高,加上兩地文化差異等因素,不少長者無法適應內地生活,紛紛回流,港府反其道而行,結果自然處處碰壁。事實上,入住資助院舍是許多基層長者的實際需要,如果北上真的可以安享晚年,誰會放棄呢?顯而易見,北上買位表面上給予長者多一個選擇,實際上對許多長者而言等於沒有選擇,只能繼續望天打卦,在漫長的等待中承受精神與肉體的折磨。

說到底,港府若有心讓長者安享晚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增加資助宿位。可惜,港府一味小修小補,只透過向私營院舍買位應付了事,這裏幾十個,那裏幾十個,根本無濟於事,以致每年都有數千名長者在輪候宿位期間含恨而終。最諷刺的是,港府經常推說沒有土地建新院舍,其實不然,早前有發展商把屯門一幅面積十萬平方呎私人土地捐予公營醫院,用以興建全港最大安老院,證明資助宿位之所以長期短缺,主要因為港府不為也,非不能也。香港枉稱富裕社會,當局對基層長者的苦況卻無動於衷,這不是涼薄又是甚麼?

患至而後圖,智者有不能。人口老化危機迫在眉睫,改善安老政策刻不容緩,鼓勵北上養老並非良方妙藥,盡快增加資助宿位才是正道,如果當局繼續敷衍塞責,遲早引爆民怨,自食惡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