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關於「剪接體」的兩篇長論文,其對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解析,不僅初步解答了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還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指導。該項研究成果被譽為近年來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最好的研究成果之一,甚至「有望拿諾貝爾獎」。

如果你以為攀登科學高峰是少數人的事情,與普通人生活太過遙遠,或許二十歲荷蘭大學生Boyan Slat的故事會帶來別樣的啟發。

Boyan Slat十六歲的時候去希臘潛水,發現海洋中的廢棄物甚至比魚還多,他立志要拯救海洋,改變世界,但在當時沒人相信這個年輕人能夠實現夢想。被激怒的少年開始腳踏實地進行研究,提出「巨型漏斗」裝置的概念,利用太陽能和洋流的能源,攔截和清理海洋白色污染而不會傷害海洋生物,收集到的垃圾則會被回收。用這種方法,預計十年就可以清理太平洋垃圾帶一半左右的面積,清潔成本卻僅為傳統方法的百分之三!去年,這個敢於踐行夢想的年輕人獲得了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地球衞士獎」。

每當聊到環境問題時,人們總是說:「太遙遠了,就讓下一輩人去擔心這個問題吧!」Boyan Slat卻說:「嗨,我就在這裏!」這何嘗不是年輕人的擔當和勇氣。

有一個經理問一百個員工,你們覺得公司存在甚麼問題?所有員工都慷慨陳詞,幾乎沒有人對公司完全滿意。那麼誰知道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呢?有五十個員工能夠條理清晰歸納原因。那麼誰知道應該怎麼解決呢?有二十個員工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那麼誰能夠帶隊去做呢?僅有五個員工舉手。

能力與責任無關於年齡,讓世界變得更好,行勝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