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年歷史譚公廟長命火,神奇橫樑「高燒不退」消防射水二十四小時降溫!三級歷史建築筲箕灣譚公廟,昨日凌晨閣樓貨倉疑電線短路發生火警,放置的盂蘭節祭品燒毀,冒出黑煙傳出刺鼻氣味,廟祝報警。消防到場「擔梯」爬上屋頂灌救,約半小時將火救熄。因廟內有直徑三十厘米,長二十米橫樑燒成木炭,「樑心」及火場持續高溫,為防死灰復燃,消防不斷射水降溫,直至今日凌晨暫停射水,留守戒備。

01:00 大批消防員攀梯向廟內射水救火。

20:00 消防員持續向譚公廟射水降溫。

消防員向橫樑射水。

廟內擺設在火警中無受損。

廟內有橫樑亦被熏黑。

現場筲箕灣譚公廟道譚公廟,昨晨零時許,廟內閣樓貨倉突然冒煙起火,燃着擺放的盂蘭節祭品,火勢猛烈,火場面積十米乘二十米,留宿的姓陳廟祝(五十二歲)慌忙逃離廟宇報警。消防員接報到場,開動兩條喉並「擔梯」上屋頂向閣樓射水,約三十分鐘將火大致救熄,火警中無人受傷,神像無損。消防員初步調查後,懷疑電線短路產生火花,燃着祭品引發火警,起火原因無可疑。據悉,因有橫樑燒成木炭,木心持續高溫,恐怕死灰復燃,需要不斷射水降溫,至今日凌晨才稍停,但擔心屋頂有倒塌危險。

文物幸未殃及

華人廟宇委員會行政經理譚寶珠證實廟頂有一條橫樑燒毀,明日將約結構工程師到場,視察有否危險及修葺方法。譚又稱,廟內文物在火警中無燒毀,但須暫停開放。

資料顯示,筲箕灣譚公廟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至今有一百一十年歷史。香港開埠前,筲箕灣居民主要以打魚或採礦為生,當時因對石材需求甚殷,故有不少石匠從廣東惠州來港,同時將信奉的譚公一併帶來港供奉。譚公為惠州人,本名譚德,十三歲得道,能呼風喚雨,不少漁民均視譚公為「海神」,故出海前均來參拜,祈求平安歸來,其後才吸引陸上信眾朝拜。

重修降為三級

筲箕灣譚公廟為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譚公廟之一,曾經歷五次重修,一九八七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二○○二年重修時,用上特別的木材,同時做了防蟲、防腐等處理,又用生漆塗在木材表層,確保不易受昆蟲蛀蝕,重修後被降級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有街坊透露,筲箕灣譚公廟十多年前重修時亦曾發生火警,幸未造成嚴重破壞。漁民林先生認為,譚公保其平安,除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外,其餘日子亦會參拜,他希望政府對損毀的譚公廟做好保育措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