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農地的主要用途是耕種,但在房屋問題不斷惡化、無殼蝸牛一室難求的今天,農地僭建住房的情況比比皆是。近年地政總署加強打擊違契農地僭建,固然是應有之義,然而,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一日無法解決房屋問題,農地僭建亂象就不可能根治。

隨着本地農業逐漸式微,許多新界農地早已荒廢,業主為了物盡其用,以前多用來停放貨櫃或變身廢車場,現在不少則改為僭建房屋,有人甚至出租圖利,導致亂象叢生。早前屯門及元朗鄉郊有人被揭發經營出租「貨櫃屋」,即使空間狹窄,環境惡劣,依然客似雲來,其門如市。本報日前亦踢爆上水梧桐河農地出現「鐵皮別墅」,有關地段本屬登記寮屋用途,卻被人擅自興建兩層鐵皮屋出租牟利,每個百餘呎的單位月租逾五千元,呎租比區內豪宅有過之而無不及。僭建房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難怪有人形容新界農地已淪為僭建天堂。

鑑於僭建問題愈演愈烈,地政總署去年四月起加強執法,截至六月底共採取八百多次取締行動,並已完成處理其中逾二百宗個案,當中大部分僭建物已被拆除,但有五幅農地因業權人多次拒拆僭建物而被收回。該署聲稱,業權人普遍都認真看待該署的警告信或「釘契」行動,大部分業權人都會糾正違契情況,反映打擊措施有效云云。現在的問題是,取締僭建容易,安置居民困難,無殼蝸牛的居住問題何時才能解決呢?

眾所周知,要清除農地僭建亂象,必先增加房屋供應,令市民有棲身之所,才是治本之道。有頭髮沒有人想做瘌痢,如果可以選擇,誰願意居住這種比貧民窟還不如的僭建物呢?今時今日,房屋問題死結難解,一方面公屋輪候冊申請已突破二十八萬大關,創下歷來新高,一方面私人樓價及租金持續上揚,雙雙再創歷史新高,無殼蝸牛輪不到公屋,買不起私樓,莫說農地僭建屋,即使是條件更惡劣的豬欄劏房、雞欄劏房同樣其門如市。正所謂,有需求便有市場,港府一日無法突破房屋困局,新界農地僭建亂象便難有根治的一日。

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一方面大量無殼蝸牛望樓興嘆,一方面有地用不得,即使當局想增加房屋供應,也無能為力。港府早年提出將工業用地轉作住宅發展的方向,預計可釋放大約六十公頃工業用地,其中半數可改為興建房屋,○九年更提出將整片小瀝源工業區改作住宅,豈料規劃署剛公布的全港工業用地研究卻推翻有關建議。其實,本港工業已像農業般走向式微,港府為何不可以彈性處理,以解房屋用地缺乏的燃眉之急呢?

更令人無奈的是,港府弱勢,拓地建屋阻力重重,不是被政黨反對,就是受環保團體阻撓,十年興建二十九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不知從何談起。說到底,房屋問題就是政治問題,港府施政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寄望他們解決房屋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