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公務員是政府部門的零件,那麼合約及外判員工就是另類零件,雖然角色不同,但對施政機器同樣重要,缺少任何一方,機器都不可能順利運作。

有工會統計顯示,二十五個政府部門的非公務員合約僱員人數雖然由○七年高峰期的一萬六千多人回落至去年中的一萬二千多人,但仍佔整體公務員約百分之七點六,當中以教育局、康文署和衞生署人數最多。儘管政府聲稱盡量在新增職位中吸納合約僱員,惟各部門的轉職成功率僅介乎零至兩成八,康文署更有百多名合約員工受聘達十至十五年,依然未能轉職。工會批評政府以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外判和中介公司僱員三種模式招聘人手,導致受聘僱員淪為「五無」,即「無晉升、無福利、無加薪、無保障、無前途」,造成同工不同酬,打擊士氣,促請政府履行良心僱主責任,增聘長期性質的公務員職位。

人體臃腫需要瘦身,政府亦不例外,但必須合情合理,不能矯枉過正。在八十至九十年代,基於經濟起飛及社會服務需求增加等因素,公務員編制快速膨脹,至回歸初期達到十八萬之眾。由於政府架構日益臃腫,特別是長俸制度成為公共財政沉重包袱,引起社會關注,加上當時金融風暴來襲,經濟環境逆轉,港府遂推出鼓勵提前退休的「肥雞餐」,並從九九年起推出非公務員合約僱員計劃,精簡架構。誠然,全球政府都在精兵簡政,連吃「大鍋飯」的內地也要精簡公務員編制,工會勢力龐大的英國也不斷裁減公僕,港府以合約制和外判工代替公務員職位,可謂大勢所趨。

再說,當年港英政府無節制地擴充公務員編制,且許以退休長俸等優厚福利,被質疑慷納稅人之慨,回歸後當局撥亂反正,無可厚非。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合約僱員與公務員從事相同的工作,薪酬福利卻相差一大截,加上前途不明朗,往往導致士氣低落,難以安心工作。最令人詬病的是,當局敷衍塞責,未有針對問題加強監管,結果往往拖低施政效率,影響民生服務,阻慢社會發展。近年港府施政問題多多,甩漏百出,是否與聘用制度及監管不足有關,難道不值得當局檢討嗎?

特別是外判制度,更是亂象叢生,備受非議。前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日前公開批評裁判法院定罪率低下,原因是律政司缺少有經驗人手,將大量案件外判給年輕律師,導致裁判法院成為訓練場,影響司法質素。司法系統尚且如此,其他部門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政府外判工集體蛇王怠職的醜聞不絕於耳,已足以反映問題所在。

總而言之,合約制及外判制度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精簡架構,另一方面可能影響施政,端視當局有沒有做好監管。今屆政府經常將「適度有為」掛在口邊,其實,改善公務員隊伍質素,提高施政效率才是關鍵所在,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適度有為」只能淪為空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