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環境日,推動環保成為世界潮流,然而在香港,環保卻是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連興建一個人工泳灘也鬧得滿城風雨,甚至隨時對簿公堂,不知如何收科。

幾經擾攘之下,港府昨日批出龍尾人工泳灘建造合約。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解釋,當局已進行深入調查,認為龍尾灘的生態價值較吐露港其他地點為低,並會在建造泳灘時盡量減低對環境影響。然而,環保團體並不賣帳,批評港府獨斷獨行,揚言提出司法覆核,工程能否如期進行,實在令人懷疑。

眾所周知,龍尾人工泳灘計劃由上屆政府提出,經過多年研究及諮詢,一直相安無事,直至臨近動工才遇到阻力,被指破壞海洋生態、水質不適合游泳等,引起極大爭議。港府被迫再次進行環評,惟最終得出的結果依然無法說服關注團體,雙方各執一詞,隨時鬧上公堂,不知何時才能了斷。

近年基建工程頻頻遭到司法覆核挑戰,港府諮詢不足,前期工作甩漏百出,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政治因素作怪。年前港珠澳大橋工程遭到司法覆核挑戰,被迫停工半年之久,造成數十億元經濟損失,便是一個典型例子。事實上,在目前的社會及政治氣氛下,弱勢政府動輒得咎,推動任何基建工程都遇到阻力,何況涉及環保問題,更是寸步難行。

見微知著,小小的人工泳灘工程尚且引起極大爭議,港府計劃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昨日多個環保團體發表聲明,批評當局以填海的方式盲目拓地,認為應該制訂周詳的人口政策,不應透過犧牲生態環境來解決房屋問題。

人口政策天殘地缺,房屋問題積重難返,這確是事實,但將人口政策與填海造地混為一談,卻值得商榷。展望未來,香港每十年將增加四十多萬人口,相當於沙田新市鎮的規模,不管政府如何善用現有的土地儲備,如何制訂周詳的人口政策,也不可能滿足不斷增加的住屋需要。而要增加土地供應,只有兩個辦法,一是發展新市鎮,二是填海造地。然而,一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被指「割地賣港」,填海造地計劃十畫未有一撇,已被扣上「盲目拓地」的帽子,令人啼笑皆非。

歸根究柢,由龍尾人工泳灘到填海爭議,都不是純粹的環保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泛政治化、泛情緒化的反映。本來,一個社會要在環保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應該參考專業意見,透過廣泛討論,達成社會共識,可惜在今日香港,民粹往往蓋過理性,環保及發展皆被激化為政治問題,根本不可能達成共識。

環保是世界潮流,在香港卻變成具爭議性的話題,可謂莫大諷刺。在泛政治化的社會氣氛中,弱勢政府動輒得咎,整個社會卻步不前,任何政策都會遭到阻撓,任何可行的事情都會變得不可行,受影響的又何止區區一個人工泳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