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日前公布劏房調查結果,推算全港有近七萬間劏房、十七萬劏房居民。而民間團體則質疑當局「報細數」,力指全港劏房居民已逼近三十萬大關。究竟實情是怎樣的呢?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接近九成市民質疑官方調查不盡不實,當中三成六直斥港府低估劏房數字,兩成四認為調查的抽查比例少、不準確,兩成八促請當局日後進行更詳盡的統計。此外,三成受訪者批評港府對劏房問題視而不見,三成六認為當局所掌握的資料未能反映基層市民居住困境,另有兩成三人質疑官員一味粉飾太平,無非想偷懶少做研究。

市民的質疑絕非無的放矢。可以見到,今次長策會調查的方法極為粗疏,既不包含工廈及商廈劏房,亦不包含二十五年以下樓齡的住宅樓宇,可謂盲點多多,漏洞百出。港府拿出這套「精心剪裁」的調查結果,就好比披上國王的新衣,所有圍觀者都看到問題所在,唯獨他們自己「看不到」。

扮鴕鳥是港府迴避問題的慣技,只可惜,看不到或不承認,並不等於問題不存在。近年樓價租金暴漲之下,各式各樣的劏房遍地開花,不僅住宅有劏房,工廈、商廈亦有劏房,甚至連豬欄、雞寮、教堂、店舖也被改建成劏房。年前有外國傳媒來港獵奇,將劏房戶的蝸居慘況公諸於世,引起全球關注,香港由「紐倫港」變成「劏房港」,淪為全人類的恥笑對象。

即使依據官方調查,情況也是不能接受的。長策會首次會議曾經披露,截至二○一一年,全港約有六萬四千九百人居住劏房,對比最新調查的十七萬人,意味劏房戶在短短兩年間激增近兩倍。在這兩年內,香港經濟有所增長,基層民生反而轉差,在官員高奏經濟凱歌的同時,超過十萬市民被迫遷入劏房,何其諷刺!

事實證明,前朝曾蔭權爵士嫌貧愛富,無視基層市民的居住需要,停建居屋、減建公屋,導致樓價租金狂升不已,劏房亂象尾大不掉,即使現屆政府加快拓地建屋,亦是遠水難救近火。早前有官員聲稱劏房有存在價值,聽來刺耳,卻是無奈的現實:在公私營房屋「雙缺」之下,若全面取締劏房,住戶可以搬到哪裏去呢?

當然,劏房死結難解,並不代表為政者可以袖手旁觀。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少劏房環境惡劣、危機四伏,時常釀成人命傷亡事故,即使港府無法在短期內全面取締劏房,亦要加強巡查,設法消除安全隱憂,嚴防慘劇再度發生。正如民調反映,兩成三市民認為長遠應該取締劏房;一成八市民指出,即使劏房有存在價值,亦應該加強規範;另有三成四受訪者進一步點明,當局應該加強執法,要求業主確保安全。

安居樂業太遙遠,整頓劏房當務急,而整頓劏房的第一步就是展開詳盡調查,掌握全面而真實的數據。逃避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會把問題愈拖愈大,愈拖愈難以收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