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推出的兩幅啟德「港人港地」反應熱烈,總共收到二十九份標書,遠遠好過市場預期。當局沾沾自喜,聲稱除了將會推出更多港人港地之外,並考慮立法。其實,港人港地只是權宜之計,目前土地供應短缺,港人港地受歡迎並不奇怪,但是否有必要立法,卻不能不令人質疑。

在土地及房屋供不應求、樓價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港府優先照顧港人,推出港人港地,作為一項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無可厚非。然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揚言考慮立法推行港人港地,似乎有意將這項權宜之計變成長遠措施,卻有矯枉過正之嫌。須知道,自由市場一向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立法推行港人港地,隨時弄巧反拙,連自由市場亦不保。

說穿了,啟德兩幅地皮大受歡迎,並非因為港人港地,而是地理位置優越,發展商有見樓價長期高企,投地有利可圖,自然爭相入標。今次招標經驗證明,當局完全可以在不立法的情況下推行港人港地,若有必要增加供應,只須沿用現有安排便可,何必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呢?

一法立,一弊生,早前嬰兒奶粉供不應求,港府立法推行「限奶令」,衍生執法混亂、錯殺良民等亂象。連外國智庫也看不過眼,警告自由市場與經濟繁榮密切相關,若港府過分干預市場,長遠會令香港賠上最自由經濟體的聲譽。物資供求失衡時有發生,市場問題最好由市場解決,若港府一見短缺就立例管制,自由港遲早淪成「管制港」,外國智庫的警告恐怕一語成讖。

要解決房屋問題,關鍵不在於是否推行港人港地,而在於能否增加土地供應。當局早前指出,過去幾十年來,香港的整體建設土地面積平均每年增加五百多公頃,但近幾年卻幾乎停滯不前,是導致房屋短缺、樓價飆升的根本原因。展望未來三十年,香港人口將會增長一百三十七萬人,即平均每十年增加四十多萬人,與沙田新市鎮的人口相若,意味要應付未來住屋需求,每十年必須提供與沙田相若的住宅用地,而要建立如此龐大的土地儲備,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填海造地,二是發展新市鎮。

只可惜,說時容易做時難,不管是填海造地,還是發展新市鎮,都是阻力重重,寸步難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被戴上「割地賣港」帽子,進退兩難;而在社會保育意識高漲之下,填海造地亦不容易。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特別會議聽取各界對填海造地的意見,出席團體及人士各執一詞,支持與反對意見針鋒相對,足證填海極具爭議性,根本無法取得共識。開拓土地寸步難行,房屋供應無以為繼,港人港地立法又有甚麼用呢?

歸根究柢,房屋問題千頭萬緒,癥結在於供應不足。港府一日無法突破施政困境,增加土地供應,所謂港人港地遲早淪為「港人無地」,徒增笑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