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昨日公布資源循環藍圖,希望在十年內減少四成都市固體廢物,當局將會多措並舉,透過源頭減廢、固體垃圾按量收費、擴建堆填區及興建焚化爐等措施達到減廢目標,期望到二○二二年有逾五成廢物以回收方式處理。如果減廢大計全面落實,困擾香港多年的廢物處理難題有望得到緩解,問題是知易行難,港府能否排除重重阻力落實減廢大計,不能不令人懷疑。

香港彈丸之地,卻以最浪費土地資源的方式處理固體廢物,就是全部送往堆填區掩埋,目前三個堆填區每日平均處理逾一萬三千多噸固體廢物,預期在兩至六年內,三個堆填區將會陸續飽和。當局推出未來十年減廢藍圖,其實時間十分緊迫,稍有差池,都有可能面臨堆填區無以為繼困境,廢物處理形勢嚴峻,正是港府長期缺乏通盤規劃種下的惡果。

統計數據顯示,香港的人均每日都市固體廢物量持續增加,較東京、首爾及台北高出幾成,為廢物處理系統帶來巨大壓力,孰令致之?正是當局一直沒有做好源頭減廢,至今仍然停留在原始的「三色桶」回收方式,至於廚餘等廢物,基本上並無家居收集渠道,市民就算有分類棄置垃圾意識,卻苦於缺乏相應回收設施配合,導致每日大量未經分類的固體廢物直送堆填區,加快飽和壽命,並非市民不想為減廢出一分力,而是官僚不作為,錯失建立全民配合的廢物源頭回收系統良機。

事實上,推動源頭減廢必須從全民環保教育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台北為例,早在九十年代初已實施垃圾分類計劃,再分階段推行回收措施,歷時二十多年才有今日逾五成廢物回收的成果。港府減廢藍圖期望以十年時間完成源頭減廢大計,會否過於樂觀呢?尤其是立法推行固體垃圾按量收費措施,準備以寓禁於徵手法減少家居廢物產生量,更是爭議多多。當局近年已一再開徵環保稅,繼實施膠袋稅,又建議開徵電器回收稅及膠樽稅等,全部均是向市民荷包打主意,縱然市民不介意為環保付出代價,港府又有何承擔呢?除了獨沽徵費一味,當局還有甚麼其他方法呢?

就算當局全力推動源頭減廢,未來仍需擴建堆填區及興建焚化爐,處理約四成多無法回收的固體廢物,可是這兩種處理固體廢物方式,至今寸步難行。當局年前建議徵用郊野公園土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引發軒然大波被迫叫停,現在舊事重提,而且建議同時擴建三個堆填區,必然激起地區人士強烈反彈;至於興建焚化爐計劃,準備在石鼓洲落實,又面對長洲居民提出司法覆核反對,能否趕及在未來十年內投入使用,仍屬未知之數。

港府推動減廢環保大計,用意不可謂不好,目標不可謂不宏偉,怕就怕說時容易做時難。港府管治弱勢,過往做不到的環保措施,未來又有甚麼良策排除阻力落實呢?但願今次減廢藍圖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牆上畫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