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昨天再度出現「國家隊」入市的手影,午後抽升已屬見怪不怪,反而更值得留意的是大市成交額愈見萎縮。不斷推陳出新的救市措施,正把很多炒短線的投資者驅趕離場,曾經十分動盪的市況看似穩定下來,市場發展卻有倒退之虞。
監管機構雖然口說股市風險已釋放,可回歸市場自主,實際卻未有掉以輕心,甚至有過猶不及之嫌。現時彌補監管漏洞的後續工程繼續,最新的招數是研究引入熔斷機制,還有為期權持倉設限,以及財政部變相鼓勵長線投資,給予持貨超過一年的投資者股息紅利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為上證50ETF期權持倉張數設限,目的顯而易見,主要是避免衍生工具博弈波及股市現貨市場,可以預見期權市場勢被陰乾,長遠不過是斬腳趾避沙蟲的下策。免徵股息稅利誘投資者,則等同向長線持貨提供獎勵,無形之手把股市玩家分類,棄短取長有違股市自由,對短線投資者不公平。
至於最受爭議的指數熔斷機制,構思可追溯至一三年的「八一六烏龍指」事件後,上交所最先提出準備補鑊,只不過遲遲未見落實。如今一場股災,中證監突然火速徵求意見,還訂出限期完成的指標,效率之高,托市之情路人皆見。為防退出托市後股市再急瀉,中證監亂石投林,只怕弄巧成拙。
熔斷機制計劃以滬深300指數作基準,如指數即市漲跌幅達到百分之五,滬深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可轉換債、可分離債、股票期權等股票相關產品,將會一律暫停交易半小時,如漲跌幅達百分之七更要全日停市。本來熔斷非新鮮事,目的是設置一個指數斷路機器,為投資者在市況發生急劇變化時,有一個緩衝冷靜時間。美國華爾街股市經歷一九八七年十月股災,道指單日急挫兩成二的慘痛教訓後,最終引入熔斷機制,防止恐慌暴瀉重演人踩人的慘劇。
然而,中國股市本身已有個股漲跌價一成停板的機制,基本上,股份的即市股價波動已有高度的風險監控,再為指數設置熔斷機制,成效眾說紛紜。七月股災慘況歷歷在目,股市指數一旦單日出現百分之七的跌幅,實際上過半數指數成分股股價早已跌停,與半停市無異,除非推行熔斷機制時,同步取消股份漲跌停板機制,否則新措施是多此一舉。
不難想像將來如出現重疊式停市,只怕維穩不成,反而引發周邊金融產品交易也被迫叫停,那些沒有直接受影響的投資工具的價格,不能有效反映市場交易意向,結果適得其反,在波動市況中引發更大的恐慌。刻下,中國股市走勢漸穩,修補監管漏洞的工作應從長計議,不宜急就章胡亂推行,否則不利資本市場發展,甚至出現倒退。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