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七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意外地創下九個月新高,同比升幅百分之一點六。從表面上看,數據是去年十一月人行減息降準,全面將貨幣政策趨向寬鬆的功勞,令中國物價得以避過跌入通縮黑洞的漩渦。可是,數據很大程度上是被食品價格上漲所扭曲了,當中豬肉價格急升近一成七,因此內地居民物價升幅,其實是似有還無,另一方面,生產物價指數(PPI)連續四十一個月出現下跌,七月創下○九年二月以來最大跌幅。對以世界工廠自居的中國經濟來說,在積極放水之下,只能推動股市出現曇花一現的升浪,實體經濟依然未見起色,短期內中央保七之路,愈見難行。

中國CPI組成,三分之二源自非食品部分,七月僅錄得百分之一點一漲幅,較六月進一步收窄,配合PPI跌幅擴大,明顯可見,後海嘯年代面對海外與本土需求雙雙不振,○九年前過度投資,中國工業產能過剩老問題,一直找不到根治的靈丹妙藥,教人憂慮的是持續疲弱的物價漲幅,會令實質借貸成本上升,打擊企業投資積極性,最後還原基本步,影響到居民消費開支,跌入政府不願見的惡性循環之中。

匯改十年,人民幣連年升值,最低工資不斷上調,新投入勞動力漸見枯竭,工業成本亦不斷攀升,中國製造再不能和價廉物美畫上等號,加上同時與中國競爭的新興市場,各地匯率無不參與爭相貶值的遊戲,在此消彼長之下,中國今年外貿持續呈現萎縮,最近,有美資調查機構發表全球製造業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製造業生產成本,與美國相差無幾,同一件產品,美國製造與中國相差僅有百分之四。

有充分理據,說明人民幣匯價正被高估,中國卻遲遲未肯追隨競貶大氣候,講到底,今年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是重要的一年,為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躋身儲備貨幣努力五年,中國實在無理由不撐至十月結果出籠,況且當下,也需要更多時間評估,過去十年來賭人民幣升值,大量外資把熱錢停泊在人民幣,博財息兼收的遊戲,在貶值潮啟動,逆流外逃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反效果有多大,為保持短期穩定,一動不如一靜,惟有中國製造業與外貿企業為國捐軀,先被犧牲。

今年人行將維持高流動性承諾,定向寬鬆,繼續把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是大勢所趨,可是傳統貨幣政策,過去三季證明對中國模式經濟病,藥效事倍功半,最快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人民幣匯價有需要進入貶值期,否則要改變疲弱的經濟勢態,看來殊不容易。故此,為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水泥與基建工程尋求出路,製造需求,就要全賴一帶一路能否為這些行業打出一片新天,成敗將極為關鍵,足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