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這一兩年間一直面對極大的下行壓力,一方面源於經濟轉型帶來的陣痛,同時反映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因此中央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以刺激消費及擴大內需,也是順理成章的。

從最新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數據來看,中央出招穩增長,以及推動轉型升級似乎已有所成,背後其實有喜更有憂。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達到六成,無疑是有進步,可是經歷七月股災,很多人尤其是中產階層的財富大蒸發,今年下半年的消費動力難免受影響。再者,中央在過去幾個月推出大量基建項目,相關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有限,令人擔心基建投資效益愈來愈低。

內地第二季度GDP按年增長百分之七,成功「保七」,環比則增百分之一點七,回升的主要動力來自第三產業,增幅從第一季的百分之七點九,大幅回升至上季的百分之八點四。第三產業概括來說就是服務業,可見中央力谷股市狂牛,資金大舉進入股市支持實體經濟所帶來的「成果」,令金融業收入增加,財富效應下亦令房地產銷售回暖。

可惜股市六月下旬已見頂回落,七月上旬更陷入「股災」,在大力救市之下,股市跌勢雖已喘定,但元氣已大傷。中央當初希望企業藉資本市場融資,解決資金緊絀的問題,如意算盤已打不響,更令大市成交萎縮,IPO要暫停,相信金融服務業及財富效應帶動的其他消費需求,在下半年拉動GDP回升的力量將減弱,經濟的下行壓力有機會再次加大。

事實上,以工業及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在第二季僅增百分之六點一,比第一季進一步下滑,反映傳統產業去產能壓力仍大,固定資產投資亦較第一季度放緩,令人擔心不斷推出基建項目穩增長,效益愈來愈低,人民銀行上半年減息及降準等貨幣寬鬆政策,對刺激實體經濟的效用有限。

中央絞盡腦汁推出一系列寬鬆政策,實體經濟表現依然疲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通縮壓力持續,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更連續四十個月處於負值。可以肯定貨幣政策勢必續寬鬆,但減息及降準效力漸減,股市又失去創富威力,相信中央會繼續推出更多基建投資,可視為刺激經濟的最後撒手鐧。

惟加大基建投資需要地方政府配合,而地方近年在房地產市道疲弱下,財政收入大降,眾多地方政府負債纍纍,即使想配合中央亦有心無力。當前,為解決地方財政問題,財政部正部署推出第三批規模達一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置換額度,顯然要讓地方政府和企業透過發債解決資金問題,從而增加投資。在股市泡沫爆破後,回頭舉債是唯一選擇,結果恐怕會令債務包袱變得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