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銀行資產上半年急劇惡化,進一步顯示中國內部經濟腐壞,亦確認了實際經濟狀況較表面數據更為嚴峻。據報道,內銀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比率兩者俱升,即使內銀「爆煲」的風險微乎其微,惟壞帳屬經濟崩壞下的不良副產物,銀行未來或更加惜貸,以防企業賴債風險上升,加上內地信貸需求本來已相當匱乏,中國經濟勢必更難靠信貸增長推動。

中國政府聲稱次季經濟增長達百分之七,但多方數據顯示實體經濟層層告急。內地媒體昨日披露,銀行業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已超過去年全年,截至六月底止餘額達一點八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良貸款率急升至百分之一點八,部分省市比率更超過百分之二。相對整個銀行體系,不良貸款佔比雖小,惟即使風險可控,銀行壞帳持續惡化,影子銀行及網貸等情況可能更差,全國信貸質素正急速敗壞。

信貸增長是推動經濟的重要工具,據估計中國要在一四至一八年間經濟增長保七,銀行體系需新增加逾一百萬億元信貸,並靠信貸在社會流動及產生的乘數效應,加倍推動經濟活動及創造就業,才能令經濟保持中速增長。若企業及個人拖欠借款增加,甚至出現大批呆壞帳,信貸發揮不到預期的乘數效應,將直接拖慢經濟表現。與此同時,社會借貸需求萎縮,銀行又更為惜貸,形成惡性循環。

信貸及債務膨脹本是經濟美事,但演變成次級、可疑或損失貸款,即不良貸款時,問題便會接踵而來。撇除宏觀經濟及政策因素,個人不良貸款規模直接取決於資產價格。若樓市表現急轉直下,樓價疲弱,供款人無力償還按揭,以及股市表現不濟,槓桿資金「炒燶」股票,同樣影響銀行的貸款組合質素。此外,地方政府債務是最模糊的貸款部分,因此一直被指是中國金融體系的計時炸彈,銀行在當中的參與程度仍難以估算。

內銀股將於本月底公布上半年業績,券商估計凶多吉少。不難相信當整個銀行業資產加速惡化,內銀股次季盈利按季下跌不足為奇,上半年盈利相信僅錄得輕微增長,短期內股價受壓情況勢難有改善。隨着呆壞帳增加,投資者更為關注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及資本充足率水平,是否有足夠應付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壞的能力,金融系統潛在風險驟然而至。

不良貸款飆升被指為三期疊加的影響,即所謂經濟換檔至中速增長、結構轉型及政策消化期間所必然出現的問題。不過,相關風險縱使可以控制,但中國經濟目前如履薄冰,若銀行信貸鏈不暢順,甚至斷裂,所產生的乘數效應遞減,即時令資金在實體經濟內終止運行,直接拖累經濟增長,此乃當前中國政府面對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