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催生政策牛市,希望支撐實體經濟,最後毁於一場股災,在保七的大前提下,最終還原基本步,選擇從扶持外貿着手。儘管財政部官員今年初才警告其他國家,不要想着環球匯價競爭性貶值,可是人民幣這座堡壘最終還是失守,在人行一招改善中間價形成機制底下,變相讓匯價一口氣向下大幅修正,昨日急跌近百分之二,創下匯改後最大跌幅。
可惜股市不領情,中港股均先揚後挫,經歷股災後市場信心未恢復,投資者對中國加入競爭性貶值,短期能否提振經濟十分疑惑,反而更憂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入貨幣貶值遊戲,將掀起新一輪匯市風暴,貨幣戰硝煙再現眼前,不明朗因素不減反增。
在美國退市的行動中,今年聯儲局可能開始加息,金融海嘯後四處搵食的美元熱錢有班師回朝之兆,重投美元資產懷抱。新興市場則屋漏偏逢連夜雨,經濟無起色再加上撤資衝擊,當世界工廠也加入貶值潮,其他靠出口創匯的市場首當其衝,韓圜、新台幣昨分別插水見三年及五年新低,馬幣及印尼盾匯價,輾轉更見九八年金融風暴時低點。
今年中國出口萎縮,匯價被高估已是共識,觸發貶值只是遲早問題。然而,短短大半年內,人行雙降、國企大規模改革、暴力救市、向國開行注資過萬億元人民幣等中國版量寬出台,連環落重藥未見成效,反被看到刺激經濟老鼠拉龜,愈救愈亂之感,大大削弱今次貶值對市場帶來的震撼。
內地經濟維穩不成,反而令金融市場向悲觀的方向去想,亞洲經濟一哥也靠貶值救亡,令經濟同質性與中國相近的國家,貨幣跟隨貶值壓力飆升,一場狗追狗尾的惡性循環在所難免。
歸根究柢,在後海嘯年代,發達國的需求不足,環球經濟低速增長成為常態,新興市場面對產能過剩的挑戰,透過貶值提升出口優勢實屬無可厚非。不過,中國的問題更見複雜,經歷長年經濟奇迹,盲目投資成風,內地企業本身競爭激烈,自然淘汰未完成,也缺乏最終消費者來消化多出的產能,單以匯率貶值,實在不容易解決割喉式價格競爭的內部問題。
環球經濟一體化,今次證明在寬鬆與匯率競爭的潮流下,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可以預期在外貿見底回升的拐點出現前,貶值不會如官方所指的純屬一次性,一年期不交收遠匯合約預告,一年內尚有百分之二點七的貶值空間,預示匯價修正會持續一段日子。
在經濟失速與外資撤退之間,中國無可避免要兩害取其輕,況且當經濟恢復動力,不愁資金不會回流。世界上沒有一招解萬難的政策,要留意多年享受升值,積極發行外債變相賭升值的航空業、內房企業等,今次恐怕要「本利歸還」。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