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行頻頻出手,美國聯儲局則隔空出口,已嚴重擾亂全球金融市場,還有日本及歐洲央行亦表示,不排除加碼量寬,凸顯主要央行的政策變得「七國咁亂」。央行的貨幣政策本應為維持匯率及金融體系穩定,現在反令環球資產價格暴升暴跌,成為金融市場大動盪的幕後黑手。市場愈來愈不信任央行的能力,以貨幣政策維穩金融經濟的效用成疑。

一般來說,央行的主要職責是維護本國貨幣制度,調節市場流動性,在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扮演金融體系的最後貸款人,要作為經濟的磐石。然而,在內地有「央媽」之稱的人行,更要兼顧維穩及安撫股市等重任,矛盾的角色往往造成反效果。市場質疑最近兩次「雙降」(降息及降準)對提振經濟的效用,從翌日股市的表現來看,根本無助重建投資者信心。

由於匯率可作為調控經濟的工具,人行主動引導人民幣貶值,無異於確認中國經濟失速,新興國家貨幣政策你追我逐,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等東南亞貨幣大瀉。面對外匯及商品市場動盪,儘管聯儲局主席耶倫及副主席費希爾未有就年內加息立場轉軚,惟地區聯儲銀行行長不斷放話為下月加息預期降溫,美元頓時回軟,股市瞬間回穩,市場更加危機四伏。

美國很有可能押後加息,美元一旦掉頭向下,加上避險資金流入日圓,日本央行不會坐以待斃。安倍經濟學至今未能帶領日本經濟走出困局,日圓近年坐享強美元帶來的好處,未有再加碼超級量寬,惟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日前明言,有需要時,不排除再出招。歐元同樣受累於弱美元,如果美國真的不加息甚至重啟量寬,將是日、歐央行的噩夢,非美元匯價應聲上升直接將全球經濟推入深淵。

令各地央行手足無措的還有商品市場,鐵礦石及銅價分別較高位回落七成及五成,油價上周跌穿四十美元後,單日波幅高逾一成,商品市場出現不尋常的巨大波動,有估計在最壞情況下,油價將下試近三十美元的「海嘯價」,勢令全球低通脹問題惡化。由於各大央行「彈藥」幾乎耗盡,恐難再有餘力對抗通縮。與此同時,石油出口國財富隨着油元枯竭而大減,此同時令全球資金「縮水」,也成為多個資產市場大瀉的導火線。

央行的一言一行主導全球資金流向,主要央行近日頻頻出手或出口,導致股票、外匯及商品市場不斷出現戲劇性的轉向,引發更大的不穩定性,除了不利於全球經濟復甦外,更反過來影響自身的貨幣政策部署及實際效用。貨幣政策向來是各國之間的博弈,損人利己屬家常便飯,全球央行齊「發功」,已成為金融市場的重大不穩定因素。當央行決定互相打硬仗,全球都成為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