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化的幌子下,人民銀行日前宣布,人民幣中間價以後將參考上日外匯市場收市價,昨日開出的中間價較前日收市價略低之餘,與前日中間價相比再勁挫百分之一點六。由於貶值勢頭持續,港股顯著震盪,收市挫五百八十二點,成交重返一千億元水平,市場指基金正大舉拆倉,寧可增持現金,看清楚人民銀行葫蘆裏賣甚麼藥再算。港股市場出入方便,結果再次淪為提款機,A股反而相對「冷靜」。

按人行說法,下調中間價是為了「一次性」校正與市場價格的偏差,並指不應被視為人民幣趨勢性貶值。另有外電指當局昨日曾入市干預,似是防範過度貶值造成市場大波動。本來美國九月加息機會增加,在美元持續強勢下,新興市場早已走資不斷,基金拆倉如火如荼,人民幣貶值無疑是踩多腳,加速外資撤退。

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不減,在港股中佔有半壁江山的中資股,無論是資產價值及未來營收,折算為港元時勢必面對價值重估,人民幣跌得愈狠,重估力度便愈大。此外,早前已有消息指,現時中國企業於歐美債券及未償還貸款金額高達五千二百九十億美元,人民幣前日貶值近百分之一點九,已令相關債務開支增加一百億美元。信貸評級機構更憂慮,許多內企沒有為外幣做對沖,將對借重外債的內房、航空等企業造成沉重負擔。

貶值除了令企業負擔加重繼而削弱盈利之外,更讓投資者擔心的是,內地宏觀經濟是否已嚴峻到當局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自救,寧願放棄人民幣強勢帶來的好處,甚至不惜冒着挑起貨幣戰的惡名來提振出口及經濟。

由於內地股市不斷對外開放,外資已可透過滬股通及其他途徑投資進行資產配置,沒有理由非沽港股套現不可。可是,近期內地救市不湯不水,大戶大手沽貨或以衍生工具對沖,隨時被冠上「惡意」之名,惟有港股才沒有後顧之憂。因此,一旦預期人民幣貶值令企業盈利、資本回報有變化,價值重估的重擔便全落在港股身上。

市場人士早已指出,歐美投資者向來在港股定價權佔盡優勢,並總是拿港股來表達對市場風險的看法,由於流動性較佳,往往成為首先被拋售的對象,令港股空有成熟市場之名,卻十足新興市場般波動。近年內地機構投資者大舉南下,惹來憧憬中資力撐可讓港股更穩,可惜美夢易醒,在內地沽貨要被問責,結果港股同樣淪為中資的提款機。

從估值角度看,目前香港中資股的估值相比標普500指數有大幅折讓,AH股價差亦在擴闊,抵買的港股反而要捱沽,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盛名」下,本港散戶飽食「驚風散」已變成了必要之惡、合理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