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人人樂見,採用潔淨能源發電成為大勢所趨,惟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用潔淨能源必定要付出比較高昂的成本。港府就未來發電能源組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兩個方案可以說是各有利弊,不管最終採用哪個方案,市民都必須付出金錢的代價。

眾所周知,發電是香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當中燃煤發電更被視為空氣惡化的罪魁禍首,所以,減少燃煤發電成為改善空氣質素最直接而有效的辦法。早於二○一○年,前朝政府曾就調整發電燃料組合展開公眾諮詢,建議將核電比例由目前約兩成增至五成,惟後來日本福島發生核災,核電安全備受質疑,港府的諮詢不了了之。

鑑於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將於三年後陸續退役,檢討能源組合不容再拖。當局重新啟動諮詢,初步提出兩個方案,一是從內地南方電網購買約三成電力,另維持由大亞灣核電廠輸入兩成核電,日後將有一半電力倚靠內地,天然氣發電比例則由現時的兩成三增至四成,燃煤和可再生能源佔約一成;二是將天然氣發電比例大幅增至六成,燃煤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約佔兩成,另加大亞灣的兩成核電。當局聲稱,兩個方案發電成本相若,皆可達至二○二○年碳排放減少五、六成的目標。

事實上,向內地購電並非新鮮事物,除了香港輸入大亞灣核電外,澳門亦由內地輸入九成電力,基本上供應穩定、安全可靠,長遠價格相對廉宜。問題是,香港的情況與澳門不同,在中港矛盾激化的今天,港府將內地供港電力比例大幅提升至五成,隨時激起本土意識的反彈,阻力不可小覷。

再說,南方電網包括核能發電,港府無法追溯輸港電力來源,難免引起環保團體的疑慮及爭議。亦有人擔心淪為東江水翻版,電力價格被內地控制,身不由己。更何況,向內地購買電力,等於將污染轉移,隨時引起內地居民反彈,製造新的矛盾。

相比之下,大幅提升本地天然氣發電比例,可以減少對內地電力的依賴,可靠性也更高,但當局需要額外撥地興建新發電設施,而減廢效益也比不上前者,加上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未來成本同樣不易控制。

最令人擔心的是,由於兩個方案皆涉及大型基建,不管最終採用哪個方案,未來發電成本都會大增,電費將會有加無減,當局有沒有充分考慮市民的負擔能力?除了這兩個方案外,有沒有考慮過其他可行安排?

近年電力公司頻頻加價,基層市民雪上加霜,已經引起極大民怨,未來電費再大幅攀升,勢必引起更大爭議。港府口口聲聲「民生無小事」,在要求市民為環保付出之餘,是否也應該加強監管電力公司?

有一利必有一弊,兩套發電能源組合方案都不是十全十美,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在環保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既考驗市民的智慧,也考驗港府的決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