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旅客連年激增,中港矛盾日益惡化,最近本港接連出現針對內地旅客的「驅蝗」行動,不僅造成香港社會分化,也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關注。身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日前一方面批評「驅蝗」行動帶污衊性,有失港人風範,另一方面亦承認大批內地旅客訪港產生承接力問題,指令相關部門調查及改善。

毋庸置疑,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百分之四點七,不僅帶動酒店、零售、飲食、運輸等相關行業發展,亦為基層市民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然而有利就有弊,自內地開放個人遊以來,訪港旅客大幅上升,對地少人多的香港來說,難免造成負面影響,衍生社會亂象,引起部分港人不滿。尤其是隨着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排內情緒」愈演愈烈,部分市民將矛頭針對內地旅客,以致不斷上演「驅蝗」鬧劇。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局預計三年後每年訪港旅客將由目前約五千萬人次增至七千萬人次,再不提出有效可行的紓緩方案,香港勢必進一步被逼爆,中港矛盾亦勢必進一步惡化。

面對迫在眉睫的旅客爆滿危機,張德江指令港澳辦及國家旅遊局評估香港的旅客容量,讓內地旅客有秩序、有計劃地來港,無疑用心良苦,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有秩序、有計劃呢?須知內地有六百多個城市,目前只有四十九個城市居民可以個人遊身份來港旅遊,如果要開倒車取消部分城市的個人遊,恐怕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更何況,實施旅客配額制度的建議,亦遭到旅遊業人士的反對,可見控制內地旅客數量說易行難。

歸根究柢,個人遊之所以衍生這麼多亂象,引起這麼大爭議,是因為香港旅遊設施不足、容量不夠。特首梁振英也承認,解決問題的積極做法是擴大旅客接待容量,港府正積極拓展新旅遊區及景點等設施,設法分流旅客。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則透露,當局正在物色土地興建邊境購物城,並開始從三方面促進本港旅遊平穩發展,一是提升接待能力,二是發展特色景點,三是在各區發掘新景點,減輕傳統旅遊區的壓力。

然而,說時容易做時難,以發展大嶼山為例,十畫還沒有一撇,便遭到保育團體激烈反對,批評當局經濟掛帥,不惜犧牲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樣,當局計劃發展邊境購物城,恐怕也是阻力重重,遠水難救近火。其實,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非水火不容,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市,保育環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矯枉過正,阻礙經濟及民生發展。

總而言之,求人不如求己。面對內地旅客激增帶來的連串副作用,不能視而不見,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港府除了與內地當局合作評估旅客人數,更重要的是從根本處入手,做好自己分內工作,增加旅遊配套設施,落實旅客分流。惟有雙管齊下,方可趨利避害,在發展旅遊業與香港承受力之間取得平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