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三個堆填區面臨滿瀉,擴建計劃遇到重重阻力,港府不得不從處理廚餘入手,希望多管齊下減少固體廢物。根據計劃,當局將建立一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網絡,把收集到的廚餘「轉廢為能」,以減少每日大量廚餘直接運往堆填區。事實上,處理廚餘只是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措施之一,必須配合興建焚化爐等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全港每年產生一百三十多萬噸廚餘,佔固體廢物棄置量約三分之一,這些廚餘主要來自食品加工業、飲食業和家居棄置的食物渣滓。廚餘屬於容易腐壞的有機廢物,直接傾倒,不僅增加堆填區壓力,而且嚴重影響環境,是堆填區發出臭氣的來源之一。當局願意正視問題,從減少廚餘和回收入手,有助延長堆填區壽命,亦可以改善環境衞生,還可以轉廢為能,可謂一舉多得,總算朝正確方向踏出一步。

當局去年發表資源循環藍圖,承諾未來十年減廢四成,策略包括全方位源頭減廢、全民減廢和完善廢物基建等。其中針對每日產生的大量廚餘,除了從教育着手擴大惜食運動,以及引入垃圾徵費計劃,就是打造廚餘回收產業鏈。問題是,落實過程說易行難,如何建立源頭回收途徑,以至產品的出路,都直接影響廚餘回收計劃的效果。

眾所周知,任何回收再造措施都必須從源頭做起,可是證諸當局推行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計劃,成效始終有限,源頭減廢淪為空談。事實上,回收廚餘涉及衞生問題,必須有完善的硬件配套,才能夠改變市民把廚餘與其他家居廢物分開棄置的習慣,難度比固體廢物分類處理更高;加上大多數家庭均居住於高樓大廈,如何加裝不影響環境的回收廚餘設施,技術問題有待克服。此外,有關費用由誰支付,亦是問題所在,倘若日後的回收中心只處理工商業廚餘,家居廚餘繼續送往堆填區,從源頭減少廚餘的成效將會事倍功半。

再說,即使解決了回收問題,廚餘再造的方法及製成品出路,同樣足以影響計劃成敗。過去,廚餘主要轉化為肥料和魚糧飼料,而在現代科技之下,可以將廚餘中的碳轉為甲烷用來發電,以港人每年產生的廚餘計算,估計可產生約十一億度電,滿足本地用電量百分之一至二。與堆肥方式比較,將廚餘轉化為甲烷既減少用氧,能源效益較大,而且廚餘縮減比例亦較大,由堆肥方式的縮減四分之一,變為只餘八分之一。

說到底,處理固體廢物環環相扣,並無一蹴而就之策。當局下周將再次就擴建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撥款申請硬闖立法會,在此之前推出處理廚餘措施,顯然是為了爭取民意。怕只怕,行政及立法缺乏互信,港府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市民是時候作出抉擇,究竟是坐視垃圾圍城,還是盡快興建焚化爐,時間已不多了。須知道,三個堆填區將於未來六年陸續爆滿,社會再不就如何處理固體廢物達成共識,垃圾圍城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