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諮詢報告,歸納過去三個月收集的各界意見,認為公眾支持未來十年建造四十七萬個房屋單位,公私營房屋維持六比四的比例,至於租金管制和租金援助等民間訴求,長策會憂慮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其實,解決房屋問題根源仍在拓展土地、增加供應,當局一日無法對症下藥,無論建屋藍圖如何可觀,到頭來都是紙上談兵。

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歸根究柢就是土地供應不足,長策會不諱言,由於覓地建屋涉及大量時間和工作,加上建屋工程需要幾年時間,房屋供應量不可能在未來幾年激增,平均每年落成四萬七千個單位的差額,只能在十年期的後階段補足。既然增加供應不能一蹴而就,當局有甚麼良方妙計,確保十年建屋的長遠目標落到實處?在這段過渡期內,又有甚麼短中期措施解決無殼蝸牛的住屋需求?

事實上,長策會去年提出十年建屋目標之初,已被質疑地從何來?諮詢報告嘗試「自圓其說」,可是細看答案,無不是老生常談,重提一遍改建舊型公共屋邨、填海造地、開發新發展區,以及改變土地用途等,而對利用郊野公園土地興建房屋,長策會更是避重就輕,承認公眾相當抗拒,促請當局審慎行事。長策會又呼籲居民顧及社會整體利益,接受改變社區土地用途帶來的種種影響,可謂說了等於沒說。當局拓土面對重重阻力,最需要態度鮮明的支持,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的提醒。如果當局開疆闢土不是動輒得咎,相信解決房屋問題已是指日可待,毋須為房屋用地無着落而苦惱,更不用成立長策會。

拓土大計舉步維艱,作為過渡措施的行政手段同樣顧慮重重,雖然社會有不少聲音要求恢復租金管制、提供租金援助和規管劏房等措施,都是一把又一把雙刃利劍,一旦引入,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從過往經驗顯示,業主為免單位出租之後受到租管約束,失去自主性,不是封盤就是大幅提高租金,導致供應減少,租金上升;至於向輪候公屋三年仍未上樓的家庭提供租金援助,在目前供應不足的情況之下,等於間接鼓勵業主加租;發牌規管劏房,業主又會把成本轉嫁劏房戶,當局隨時好心做壞事,受害者還不是一眾租戶。

港府官員日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的發展模式,認為未來勞動力和土地不足,將會限制香港經濟發展,相對而言,新加坡一直大量輸入各個層次的人才,又大量填海造地,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但香港不能照搬同一模式。

其實,港星雙城故事的最大分別,就是政府管治能力的分野,新加坡政府強政勵治,能夠在過去十年填海增加三十平方公里土地,香港拓土寸步難行,填海更是禁忌,不斷受到司法挑戰。現屆政府有決心解決房屋問題,只是弱勢管治欲振乏力,短中及長期措施莫不備受掣肘,十年建屋目標能否如期落實,實在難言樂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