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近月陸續在非核心城市解除樓市限購令,有別於過往一收就死、一鬆就亂的慣性,內地發展商銷售僅有短暫回光返照,鬆綁的利好很快就淡化,多間內房企業更急不及待宣布供股集資,供股價折讓低處未算低,部分低至資產淨值三折,一定程度上反映內房企業對資金極為渴求。
內地樓市去年曾經歷光輝的一年,多達七家房企的年銷售突破千億元關口,相信是因為當時市況仍未逆轉,企業無需積穀防饑,反而紛紛加大投資,直接令去年底內房股整體負債比率不跌反升。為紓緩債台高築的壓力,年初乘着美元低息期的尾班車,透過大量在境外發行永久債券取得融資,如意算盤是希望只付低息而不用還本,在不影響大股東控股權下,盡量爭取時間。
今年第二季,內地樓市氣氛急降,部分發展商試圖以割價促銷力挽狂瀾,仍無助收復失地,大部分發展商僅完成全年售樓目標三成,金融市場對償債能力及在建項目變現能力存疑,再發債難度大增。
內地樓市有所謂「金九銀十」的傳統銷售旺季,內房企業卻不等收割,紛紛向股民伸手。見微知著,可見限購令鬆綁的刺激,持久力並不樂觀,故先供為快。人民銀行上星期向五大內銀提供常備借貸便利(SLF),變相釋放五千億元人民幣資金進入銀行體系,維持定點、定向微刺激手段,也等同宣布大規模放水減息的可能性,已變得微乎其微。
最近人行對內地銀行下達指示,要維持按揭審批為樓市輸血,避免樓價震盪衝擊本已疲弱的經濟。可是準買家看透發展商在建項目及庫存皆在歷史高位,議價能力薄弱,促銷割價是必然,在明天買得更便宜的想法逐漸萌芽,延遲購買甚至索性不買,使得發展商減價促銷的策略事倍功半。
面對堆積如山的債務,銷售變現能力轉弱,市場資金鏈隨時斷裂,惟有不惜高成本選擇大折讓供股,令權益被攤薄,更有可能演變成惡性循環。唯一可幸的是,四月至今人民幣匯價反彈,之前大發特發的美元債,暫時毋須大額減值準備,否則情況肯定更惡劣。
大折讓供股抽水,對股東的長遠成本不輕,除了因內銀落雨收遮把內房企業拒諸門外,亦反映發展商對今次樓市寒冬作了較壞打算,準備長期抗戰。內地樓市由盛轉衰已揭開序幕,大型發展商尚可透過資本市場捱過嚴冬,至於規模較小的發展商,資產大賤賣甚至爆煲陸續浮面恐怕只是遲早的事。
「金九銀十」應旺不旺,一葉知秋的味道更濃烈。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投資每況愈下,開發商的資金頗為緊張,與內房抽水潮起,時間上甚脗合。由於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今年內地經濟肯定特別冷。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