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終於得圓上市好夢,且在美國引起一輪狂熱,投資者會慣性地把一些負面評論暫時擱在一旁。今天這顆璀璨明星,集合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一家市值超過二千億美元的公司。不過,投資市場從來都是貪新厭舊,當熱潮過後,潛在風險因素或再度被挖掘出來。

阿里籌備上市以來風波不斷,在港原價退市、剝離支付寶、合夥人制度、斥巨資四出收購、可變利益實體(VIE)管治架構、外媒報道官二代股東……投資者選擇暫將風險視而不見,因為股市仍沸騰,中國電商仍在成長並有很大發展空間,都是現成理由。

中國上市企業往往存在風險溢價,意思是有許多不確定性,國策隨時變,企業良莠不齊。當然,市場不乏不斷成長的民營科網公司,如騰訊、聯想及幾大門戶網站等,上市後愈做愈大,股東亦可分享成果,很難一概而論,只是市場焦點不會一成不變。

上市公司老闆搖身變成首富,在中國很普遍,卻容易樹大招風,所以首富亦經常換人。阿里何故得天獨厚一直是個謎,馬雲的本領固然不能抹殺,雖然被指過於高調,甚至霸道,但成功之道並非討好其主要收入來源──商戶,而是向來權益不受保障的消費者。買東西有退貨保證,買股票則是另一回事,未必能追回損失,VIE結構亦從來未妥善解決。

上星期,中石化為銷售公司挑選策略股東時,阿里爆冷榜上無名,中石化的解釋是阿里屬外資身份,其大股東是日本軟庫、次大股東是美國雅虎,現在更在美國上市。阿里每年盈利以百億元人民幣計算,但大部分均落入外國股東口袋,難保中國的「紅眼症」不發作,像早前外國車廠就被捲入反壟斷調查。以阿里旗下淘寶網及天貓商城合共佔據中國電商八成市場,整體毛利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而言,即使不構成壟斷,未來遇到的競爭料會加劇。

阿里今年以來花近百億美元進行收購,大部分收購的公司均無盈利,期望先佔據市場再贏家通吃,是當前電商爭霸的慣技,卻難免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好像「餘額寶」結果受到政府限制。

互聯網從來都是高風險行業,在中國更是滿布地雷。facebook上市後後勁凌厲,國際化企業可有效分散風險;相反,如果收入大部分來自中國單一市場,政策稍有風吹草動,要逃也逃不掉。在內地不能不靠人脈,但政策風險亦高。

電商作為中介,商業模式不難複製,最大資產是商譽和信賴度,但淘寶八成的商戶並不賺錢,百貨和商場淪為試身室,雖然今天成就了阿里,惟消費者和商戶要「跳槽」並無束縛。現下的科網熱無疑具盈利和前景支持,但市場變化亦潛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