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消費未見起色,七月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百分之三點一,整整跌足半年。不知是攞景抑或贈興,滙豐剛好發表研究報告,調低香港的GDP增長預測,今年由增長百分之二點九降至二點五,明年則由增長百分之三點七降至三點五。

今次是這家大行在不足兩個月內,再次修改對香港經濟的展望,對前景之悲觀,較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些外資證券商的預測,更為睇淡。

其實早在七月初,該行曾經調低香港經濟增長預測,並發生「彈弓手」事件,在修訂版本中淡化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一度成為市場熱話,而今次則為經濟放緩的底因,提供更多佐證。

由於訪港旅客消費減少,早前政府公布的第二季經濟增長數字,已從首季增長百分之二點六放緩至一點八,按季更出現三年來首次收縮。

回看一三年同期,由於國際金價大跌,吸引大批「中國大媽」來港搶購金飾,刺激珠寶首飾銷貨價值大幅上升,今年相關因素消失,由於比較基數高,經濟回落本屬預期之中,可是實際表現,較經濟師估計按季升百分之零點二至零點三差得多,反映香港經濟確實出現深層次問題。

香港經濟放緩並非無迹可尋。自○三年內地開放個人遊至今,經濟火車頭全賴零售及服務業,齊齊北望,對內地旅客消費依賴性與日俱增。當去年開始遇上內地決心放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雷厲風行的反貪腐,以及來港消費的新鮮感漸減,問題陸續浮現。今年「五一」假期內地旅客來港消費首次出現倒退,零售旺區舖位更罕有地出現空置,隱隱看到經濟遇上冷鋒。

事實上,香港經濟放緩不單由於旅客減少買黃金珠寶首飾,撇開這些奢侈品消費,本地零售銷售數字在計及季節性因素後,自今年二月農曆新年假期開始到現在,均比往常疲弱。換言之,當前既有外患,更有內憂。

在金融海嘯後持續改善的勞工市場,首見轉壞,失業率在一至五月持平於百分之三點一,到六月及七月分別回升至百分之三點二及三點三。此外,第二季薪金增長放緩,未計算花紅的實際家庭收入中位數,自一○年首季以來首次倒退。這些負面因素正影響本地消費,是經濟增長預測再次被調低的主因。

本港就業市場及家庭收入轉差,加上內地個人遊旅客購買力減弱,確是禍不單行。眾所周知,香港零售業從業員達二十六萬,接近總就業人口一成,連同餐飲及酒店服務業,佔經濟比重不輕,一旦佔訪港旅客人次高達四分之三的內地旅客消費行為有變,對就業及收入的連鎖影響,絕不能忽視。

隨着內地旅客消費效益漸呈邊際遞減,經濟無可避免出現陣痛。雖然近期股市及樓市均突然興旺起來,相信會有一點財富效應刺激消費,但這些顯然是虛火居多,恐怕難持久。現在更應把握從璀璨回歸平淡的時機,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尋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