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上月下旬發文,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銀行間債市,以冀杜絕關連交易,這是央行首次做這樣的動作。估計引出這招的原因,是較早前幾陷違約的中誠信託理財產品,就在中誠信託之後,日前又冒出吉林信託出事的傳言,事件接踵而至,監管者豈能不出手。
中誠信託事件,最終冚住和氣收場,但牽出剛性兌付、商銀包底的爭議。許多重量級專家表態,反對剛性兌付,倡導努力構建投資者風險自擔風氣,這無疑正確無比,但難免嫌遲。理財產品借商銀渠道大銷,已將千千萬萬投資者陷於其中,現今只保商銀,令投資者感覺不公義。
央行規範理財產品投資銀行間債市,就是只在於做分內事,其意義在於築固「防火牆」,就是避免理財產品禍水浸了銀行。規範的尺度是理財投資部門,與自營投資管理在資產、人員、系統、制度徹底分開。這是把內地理財產品洪水,與商銀分隔,哪怕在防火牆外氾濫。
資料顯示,儘管近年理財產品規模增速放緩,但去年信託業總資產已達十點九萬億元人民幣歷史高位,據知比保險業規模還大。如果說理財產品是高風險的,保險產品是低風險的,內地冒險投資者何其多。這種不正常現象出現,內地監管者竟長期無動於衷,是因為有利銷售的商銀賺錢嗎?
內地投資者青睞理財產品,有失於睇回報不睇風險的偏頗,但亦不可睇小理財產品的欺騙性,不是分明的欺騙,而是不着痕迹的誘惑。中證監主席肖鋼曾直斥是「龐氏騙局」,可見官方認知其欺騙性質,而那麼多人「落疊」受騙,亦自有其因。
理財產品,名稱蘊含潮流所興,已有概念之利,不是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嗎?既然理財,找理財產品不正對路嗎?何況理財產品又借銀行代銷,投資者心理上有銀行認受的感覺。再者促銷往往說這是為「高端客戶」或「特選客戶」購買的,高帽一戴,請君入甕。
沒有特別的誘因,難得人們掏出大筆血汗錢。有意思的是內地傳媒報料,肖鋼自爆太太熱衷買理財產品。情況足以顯示,理財產品的確被視為正路投資,但投資者實際置於資訊缺乏,不知悉產品所投向的企業、行業的經營狀況,被高回報所蒙蔽。
上述現實的啟示,一方面對於金融投資,民眾從單純存錢入銀行賺息,到面對五花八門的創新產品,明顯缺乏認識,有待當局推行投資者教育,可惜實際上監管者只睇重經營方,疏忽投資方;另一方面理財產品不規範又過度氾濫,並非金融業發展的好事,監管者應予抑制、疏導。
現在只求規範了商銀,築固了防火牆,監管者保住防火牆之內不沾禍水,就可以坦然安枕嗎?任由理財產品濫銷,對銀行存款形成虹吸效應,勢致使銀行為吸存款頭痛,導引存款利率上升,難免為金融穩健添亂。尋求理財產品危局治本之道,已是當局刻不容緩的大事。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