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去年住宅樓價指數上升百分之七點七,租金升百分之三點三,其中單位愈細租售價升幅愈大,四百餘呎單位樓價漲幅百分之八點七。惟去年樓價及租金升幅同創五年新低。數據引人注目的,一是細單位為漲幅之最,二是樓價及租金升幅五年新低。

細單位樓價最升,反映其供求失衡最嚴重。細單位住宅是居住的起碼條件,雖然不少細單位都有所謂兩房兩廳間隔,但以兩至三人小家庭計,人均實際空間僅百餘至百五呎,只能叫做蝸居。一九九七年亞洲人均居住面積已達一百六十三呎,本港蝸居逼仄堪稱亞洲之恥。

置買一個蝸居物業,一般市民省吃儉用,得耗二十年左右,顯示樓價奇貴。樓價奇貴還在漲價之首,顯示供應與需求脫節的嚴重,可見政策性的限呎盤頗合時宜。然而有關項目起步晚,還要三幾年才能應市,供應上仍是遠水救近火,蝸居尚有排賣貴價,市民負擔未能紓困。

有人說,蝸居奇貴市民大可不買,租樓住。問題是租金也貴,升幅亦大,顯然是不少家庭選擇不買而租樓住,以致租樓需求亦壓倒供應。問題還不止於此,由於租金回報可觀,無疑刺激細單位的投資需求,使供求天平的求一方加碼,供求更加失衡了,推漲細單位樓價。

差估署數據既反映了細單位漲價的現實,也揭示了漲價內在的惡性循環。前面說過,細單位是市民起碼居住需求,在買不起、租亦難的情況下,中下收入的家庭,惟有求助於公營房屋,引發公營房屋需求大增。換言之,不解決樓貴的老大難,問題始終繞回政府那裏孭上身。

當然,政府已面對問題,並着手解決。除了增加限呎盤供應,作為解決市民居住難的緩衝,也推出了「白居二」助上車措施,結果大為搶貴了公營房屋的轉讓價。實際情況證明無論如何,增加供應使細價樓成為中低收入買得起的居所,才是政府解決問題或者治本的上策。

政府專注於努力增加供應,奈何以往供應斷層遺禍而致欠帳太多,在實際中說易做難。細樓貴價,兜兜轉轉說明找到方向─力攻增加供應並不足夠,政府還要與時間賽跑,以效率取勝。因為問題拖延,供求失衡的惡性循環效應,不斷強化失衡,大大抵銷增加供應的努力。

差估署數據算得上好消息的,就是縱然樓價與租金同漲,但漲幅已屬五年新低,表明樓價終究朝向着陸,這在與外圍低息政策角力,很不容易的效果,當中主要是行政手段的辣招發揮作用。政府在沒法跑贏供求失衡惡性循環之下,惟有緊握辣招不放,希望以辣招換取時間。

以辣招換取時間,是以壓制需求為代價,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能的手尾是辣招畢竟是要退出的,退出後的需求是慢慢有序地釋放,還是爆炸性釋放,將是不確定的後果,對樓市的表現有不同的影響,無法保證能成全政府「軟着陸」的良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