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券市場一向的三重監管,這架構一直聲言不會變,但實際情況日新月異,總有因時制宜的需要。踏入一四年似乎到了一個變化的關口,變化的來由從市場的第一線─港交所開始。耗巨資收購倫敦商交所(LME)後,港交所力謀擺脫單一股票市場,邁向全面市場走出了第一步,按計劃港交所要將商品交易及結算平台延伸至香港,預計第三季推出,是市場的大轉身。

作為另一層次的監管機構─證監會,將被動引起監管方針的調整。在證監新的工作規劃裏,將有相應的變化,當中包括定期實地視察港交所的運作,意味着將港交所置為密切監察的對象。港交所與證監引伸了各自的改變,一方面港交所作為市場參與者,既是監管者,又是被監管者,角色特殊得來有些怪異;另一方面證監已非單純的證券事務、期貨監管者,有了商品交易的新內涵。

有趣的是,在後金融危機時期,證監日益緊盯證券行,不定期的突擊巡查可能是家常便飯。港交所成為證監定期實地視察的對象,令人猜測其地位落差,是否意味着證監的監察,嘗試直抵交易第一線,成為港交所那樣的前線監管者。當然,證監有能力前線監管不是壞事,實際上,過往一些爭論的論者,已有這樣的主張。

現在證監是順應市場,打算瓜代前線監管嗎?平情而論,港交所作為前線監管者備受質疑,是基於市場的利益衝突,而在履行監管上難以盡責。證監過去一段時間,勇於「打虎」,對違規不留情面,頗得市場嘉評,證監承擔前線監管自然是受歡迎的。但港交所能就此放棄前線監管的角色嗎?

換個角度,證監當下的轉身又豈止方針之變,監管工作增多了,證監就要「擴軍」,增加人事開支。證監「有米」,早前公布有超過七十一億元盈餘,增加人事開支不是問題。但市場會有疑問的是,盈餘與擴軍孰為因果?是盈餘而招致擴軍,或擴軍為耗減盈餘,有不同的評價。當然無論如何,人多些辦事可望會做得更好些。

證監對財政盈餘被認為是「守財奴」,市場一直有很大壓力,要求證監在坐擁巨額盈餘下,着手減低交易徵費,助業界渡難關,一直未得證監回響。直到日前證監主動建議調低交易徵費一成,以及延長牌照年費寬免期兩年,由四月起生效。儘管交易徵費調減的幅度,仍與市場期望有距離,但總聊勝於無。而證監以往做財政盈餘的守財奴,是為擴軍的後着嗎?

由此可見,市場對證監盡責監管,打擊違規行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只是其中一個期望,另一個期望是對直接促進市場的發展,證監亦能發揮作用。促進市場的發展,不僅僅是像港交所這樣的前線管理者的責任,在新形勢下證監的轉身,市場對此期望甚殷。良好監管目的在於維持市場秩序,維持市場秩序目的在於市場發展,道理很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