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媒體披露,中誠信託向投資者承認,「誠至金開一號」信託計劃高達三十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信託資產,或無法按期變現。這個信託計劃年關難過,儘管仍留有興訟維權這一條路,只怕投資者早有心理準備,資產完整無損已是無望。事件進展成為信託產品的首例,揭開內地影子銀行前景的考驗期。

資料顯示,截至一二年底內地註冊信託公司約六十七家,共管理高達六萬億元貸款,相當於銀行業貸款總額近一成。信託產品通常向融資方收取很高的利息,投資者因其高回報趨之若鶩,而融資方因在銀行難借錢硬啃高息,顯見風險之弦繃得很緊,對此專家早有警告,這類信託產品實質是中國版次級貸,中證監主席肖鋼也將這類理財產品比作「龐氏騙局」。

情況備受海外注視,因為國際對中國債務的質疑未曾停過,現在似是有了具體例子。事件得到最好結果——最終全身而退恐無可能,最壞結果是,引發殃及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有人因為出於市場聲譽或維穩的考慮,私下寄望政府出手相救,實在是想多了。早前已有官員表態,或有銀行倒閉,透現了容忍銀行倒閉的態度,對銀行已冷眼看倒閉,還會對次級貸、龐氏騙局出手相救嗎?

政府出手相救,後果不可收拾。若說信託產品是龐氏騙局,其欺騙性部分就來自銷售方式,由於透過國有銀行分行銷售,造成投資者形成誤解,以為信託產品背後有國有銀行的隱性擔保,引伸到政府隱性擔保。投資者表錯情很快將受到教訓,「誠至金開一號」雖經國有銀行分行銷售,但母行已表明,不會為這項產品兜底。所謂隱性擔保,幻想粉碎。

政府若打救信託產品,就是為龐氏騙局護航,坐實了隱性擔保的幻想。然而,政府不救、不擺平信託產品這個龐氏騙局,後果亦有隱憂,因為事件一旦引起金融體系內的連鎖反應,殺傷力難以預測,後果難以預知,當局誠惶誠恐的金融安全會出問題嗎?信託產品如此尾大不掉,當局不無兩難,儘管兩難既成,亦不會打救出事信託產品。

老實說,信託產品尾大不掉,銀行同政府難以卸責。先是銀行大量參與、打造了中國版次級貸;再是央行容許長期真實負利率,無形中將民眾推入龐氏騙局;政府不是容忍就是疏忽監管,以致信託產品成了氣候。這些當然不足以法理上構成實質孭責,何況投資天條就是「食得鹹魚抵得渴」、願賭服輸,接受高回報就有高風險的鐵律。

目前信託產品風險引爆與否,尚在前哨戰階段,當局在市場化主導大前提下,可以不救信託產品,但不可迴避信貸泡沫的拆彈作為。當局將被迫較長時間延續貨幣供應緊縮,甚至忍受經濟緊縮以至衰退,周期性行業或企業紛紛破產,得狠下心來渡過難關。很明顯,難局在前,投資市場震盪難免,香港受池魚之殃就毫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