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重提發展大嶼山,事隔僅兩天,港府即宣布成立由發展局局長任主席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一改過去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作風,決心不可謂不大。然而,成立諮詢委員會只是起步而已,發展大計尚待研究,已有地區人士準備抗爭,揚言要令當局寸步難行,預示大嶼山發展計劃阻力重重,不能不讓人憂慮會否好夢成空。

發展大嶼山的構想,前後最少說了十年,董建華時代已有此提議,到了曾蔭權時代不提起當不存在。如今隨着港珠澳大橋將於兩年後落成通車,香港再不急起直追,發展橋頭經濟勢必又一次錯失機遇。有學者估算,倘若當局繼續原地踏步,不增建商業及配套設施,未來十年起碼流失二千億元經濟效益,可見發展大嶼山已刻不容緩。

港府規劃以雙管齊下方式發展大嶼山,其一是在大橋港方口岸增建大型購物及餐飲等設施,推動橋頭經濟,其二是在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興建多個人工島,提供商住用地,打造「東大嶼都會」,並以大橋及隧道連接市區,長遠將發展為繼中區及九龍東之外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從初步構想看,在港珠澳大橋口岸發展橋頭經濟,加建商業配套項目,由於土地早已經填海取得,而且規模相對較小,相信外來阻力較小,反而是完成規劃之後,能否盡早落實啟用,才是最大的問題。

相對而言,發展東大嶼山難度和爭議都大得多,尤其是填海造地觸及保育等敏感議題,隨時引起環保團體反對,加上地區人士事先張揚拖後腿,計劃仍在紙上作業已遇強大阻力。雖然港府官員指內部評估顯示,東大嶼山海洋生態價值不若其他水域敏感,暗示當局在選址填海之前已經避重就輕,務求減少爭議;而特首梁振英也強調,不會低估地區人士的反對聲音。可惜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在泛政治化的今天,面對各種反對聲音,當局又有甚麼應對之策呢?

說到底,弱勢政府百事哀。當局過往推動任何政策或基建,都難逃反對聲音,不少甚至遭遇司法覆核,導致工程受阻,成本大增。試想想,連一個人工泳灘工程也被指破壞海洋生態,鬧得沸沸揚揚,今次計劃在大嶼山東部填海大建人工島,造地面積達一千四百至二千四百公頃,怎麼可能不引起爭議呢?怕只怕港府心有餘而力不足,始終無法擺平政治阻力。

事實上,香港近年政治爭拗不斷,社會陷於內鬥內耗,發展停滯不前,基建進度早已落後於周邊地區,港珠澳大橋如是,港深廣高鐵如是,代價就是一再錯失趕上內地經濟發展快車的機遇,導致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當局重提發展大嶼山,除了推動橋頭經濟及打造新商業區,更攸關長遠土地供應,可見填海工程有實際需要,如果異議者一味着眼於保育或地區利益,寧願玉石俱焚也不肯妥協,香港繼續空轉,老本總有坐吃山空的一日,這又是否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