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施政報告,雖然金融業在闡述序列先行,但並沒有太多着墨,寥寥數語將未來前景,這個分量頗重的波交給金融發展局(金發局),反映政府對如何做好金融心中無數,有待專業的研究指路。金融是本港做慣做熟的產業,出現政府心無謀算並不尋常,顯示本港金融發展走到十字路口,須辨方向前行。

靠金融業可養活七百萬人,這是港府前朝的口水泡沫,今天要回歸現實,施政報告字裏行間,就是希望把金融業的虛幻落到實地。當前金融業在港直接創造二十三萬個職位,貢獻一成六的本地生產總值。金融危機後出現新的形勢,人民幣這股潮水沖入香港金融業,令發展面臨新機遇不可缺的策略選擇,政府上年已意識到這點,金發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需」而生。

較早前,金發局交出了第一批功課——六份研究報告呈交港府,就金融業宏觀及微觀的發展,提交了許多意見。未來港府制訂發展策略,將從中吸取元素。平情而論,不敢高估港府的施政效率,如何將可為的建議變成有為的行動,包括權衡取捨及走程序,今年能否提上施政日程還得拭目以待。同時,金發局還有一批報告行將出籠,港府或者是想等一併總覽才作定奪。

這意味着時間虛耗,而時間就是成本。香港金融業有太多的虛耗,蹉跎歲月過後發展形勢變得嚴峻,今天在國際競爭路上,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金融危機不但沒擊倒甚麼金融中心,反而令金融中心的競爭更趨激烈,嚴峻的現實在催促、推動香港向前。制訂發展策略唱慢板已不合時宜,金發局的建議尤其微觀的部分,可行的不妨先開步。

香港金融業食粥或食飯、是強是弱,要睇的首要是與內地互動,因為內地是金融業須依托的市場。特別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後,香港進入離岸中心的角色,儘管講明有先行先試的「專利」,但當人民幣業務在全球各地鋪開後,意味着「專利」被削減,時空被壓縮了,意味着時間構成了機遇的成本,港府再唱慢板就是縱容機遇流失。

金發局系列報告中,有關發展房託基金集資中心、開放式投資公司法律及監管框架、私募基金稅務寬免和反避稅措施等,都是有見地、可行的建議,大可由相關部門迅速啟動落實的方案。這對於面向國際吸引基金落戶有利,目前全球經濟雖說不過是弱復甦,但亦是危機後呈現見底的迹象,是基金投資捕捉新周期的活躍期,香港怎能因市場缺失失諸交臂?

金融相關的研究,觸及金融人才與發展目標不配合的問題,這是本港的一大敗筆。要贏得未來金融這場仗,就得有精兵強將,缺乏頂尖人才的問題突出,是金融持續發展的隱憂。如何搭起人才基建平台,有迫在眉睫的需要,不管發展策略如何訂定,人才的需要是基本前提,工夫做在先絕對無錯。施政報告就金融業少着墨,希望不致淪為年內少作為,再蹉跎一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