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十多年的垃圾徵費計劃,昨日終於稍見眉目,可惜當局施政拖拉作風不改,雖然建議按戶隨袋收費模式,卻又留有尾巴,容許最長三年過渡期。源頭減廢一日推一日,最怕徵費計劃還未實施,堆填區已告爆滿。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討論固體廢物收費計劃模式,建議廢物按戶隨袋徵費,有關建議將於下周提交政府,最快後年實施。委員會認為收費水平不宜訂得太高,建議三人家庭每月收費三十至四十四元,商業廢物則收取每公噸四百至四百九十九元。不過,考慮到不同大廈有不同情況,市民未必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有關計劃,故容許三年過渡期,大廈管理公司可在過渡期內自行決定推行按幢、按量或按戶收費,當局會在一年後作出檢討。委員會還敦促港府引入支援措施,包括教育、宣傳、協助回收等。

提起垃圾徵費計劃,可謂好事多磨。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貪曾年代光說不做,直到現屆政府去年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才正式放上議程,然而徵費計劃爭議不少,現在僅確定收費模式,具體細節仍然欠奉。事實上,按戶徵費看似直接公平,實行起來卻存在種種困難。當局早前在七個屋苑推行垃圾徵費試點計劃,當中最成功的淘大花園,儘管試行按戶收費的大廈,收集到的回收物料重量較前大幅增加,拋離其他兩種方式,但整體減廢量與另外兩種方式相若,證明按戶收費或有助回收,卻未必是減廢的靈丹妙藥。

再說,按戶徵費須購買專用垃圾袋,如何監管市民非法棄置垃圾以逃避徵費,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如淘大花園業主聯會主席葉興國所說,淘大雖有六成住戶購買專用垃圾袋,但只有約三成住戶使用,而在大廈安裝閉路電視或推行住戶互相檢舉等措施並不現實,加上大廈管理公司沒有執法權力,難以禁止住戶非法棄置垃圾。可以說,一日不解決這些細節問題,垃圾徵費就會形同虛設。

清潔香港,人人有責,市民為此付出本來不是問題,但港府又做過甚麼呢?以備受詬病的家居廢物分類為例,環保署早在○五年已推出有關計劃,時至今日依然停留在黃廢紙藍鋁罐啡膠樽的初級階段。至於廚餘回收廠遲遲未能啟用,對回收業界全無支援,更是不在話下。當局一味將減廢責任推給市民,不僅不公平,亦只會令減廢事倍功半。

其實,不論如何徵費,如何回收,如何源頭減廢,垃圾亦不可能徹底消失。香港本來就地少人稠,而港人平均製造垃圾量又冠絕全球,三個堆填區即將爆滿,擴建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可謂刻不容緩。但在社會嚴重政治化的今天,反對派政客全面杯葛,「三堆一爐」大計要成功落實,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面對佔領鬧劇和反對派不合作運動,經濟民生無人過問,港府內外受敵,舉步維艱,加上環保政策天殘地缺,施政癱瘓,要解決垃圾圍城的危機實在令人無法樂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