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不認還須認。本報早前率先踢爆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出現滯後及超支問題,港府一直支吾以對,直至近日瞞無可瞞,終於承認嚴重超支五十億元,部分工程需延至一七年完工。香港大型基建幾乎無一不延誤及超支,不僅是本港競爭力江河日下的縮影,更是港府窩囊無能的明證。

港珠澳大橋是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珠海及澳門兩地工程順利,預料如期在一六年通車,反觀香港段工程一波三折,早年已因環評官司而受阻,想不到動工後仍是問題多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承認,港方口岸於一一年的核准預算費為三百零四億元,現時估算起碼要提高五十億元,主要原因是近年工資、建材及機械等價格上升,造成投標價高於預算。

事實上,港府基建延誤及超支已經算不上新聞,不延誤不超支才是新聞。問題是,大型基建儼然成為公共財政的無底洞,動輒超支數十億元,次次要納稅人買單,難道港府真的一點也不感到羞愧嗎?沒錯,工資及建材漲價必然推高工程費用,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難道當局制訂預算時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嗎?

當然,大型基建相繼延誤及超支,除了客觀原因,社會愈來愈政治化也有關係。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遭曾任公民黨義工的東涌居民提出司法覆核,被迫延遲動工,就是政治凌駕民生的典型例子。

更不堪的是,香港口岸橫生枝節,工程一拖再拖,隨時令港珠澳大橋無法「合龍」,令這項國家級基建淪為「大白象」工程。眾所周知,反對派正在立法會發起全面不合作運動,而大橋超支需向財委會申請撥款,屆時勢必受到百般阻撓,諸多刁難,令工程一再耽誤,甚至陷入「延誤、超支、再延誤、再超支」的困境。牽一髮動全身,香港口岸無法如期完工,三地每年經濟損失料逾二十億元,香港不僅害自己,而且累及珠澳兩地,可謂「累街坊」。

流水落花春去也。香港曾經以高效率著稱,基建發展迅速,經濟一日千里,周邊城市望塵莫及。想不到回歸短短十七年,香港完全變了樣,基建效率及速度連澳門和珠海也不如,真是情何以堪。從這個角度說,近年不斷有示威人士高舉港英殖民地旗幟,懷念英國人管治的日子,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至少回歸前的基建不會築室道謀,猶豫不決。

歸根究柢,一切都是前朝曾蔭權爵士種下的禍根。貪曾好大喜功,提出所謂十大基建,可惜眼高手低,議而不決,導致多項大型基建同時展開,搶高建材、機械及人工等價格,建造業人手供應更出現樽頸,工程延誤及超支何足為奇。本報統計顯示,十大基建超支總額已逾一千億元,而且還會繼續增加,這些何止是大白象,簡直是國際大笑話。

政府是施政機器,基建是經濟支架,當局繼續敷衍度日,基建繼續拖拖拉拉,香港就算能化解佔領亂局,一樣難逃沉淪厄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