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未來將有六萬個住宅單位落成,當中約一半為公營房屋。(模擬圖片)

規模較新界東北還要大的洪水橋新發展區進入第二階段公眾諮詢,該個面積達八百二十六公頃的發展區將分六區發展,預計可提供六萬個住宅單位,當中包括三萬零七百個公營房屋,首批單位最快於二○二四年落成,整區可容納逾二十一萬人,於二○三四年完成發展,發展局對於發展模式未有定案,但承認因區內大多屬業權分散的祖堂地,預計私人收地發展會有困難,而區內將有五條非原居民村因被規劃作高密度等發展,面臨「滅村」命運,當局指未有具體賠償方案。

洪水橋未來將有六萬個住宅單位落成,當中約一半為公營房屋。(模擬圖片)

洪水橋新發展區初步發展大綱

洪水橋發展概述

洪水橋新發展區首階段諮詢去年二月完成,因受新界東北發展區影響,發展局延至昨日公布展開第二階段諮詢,至十月十五日完結。整個發展區將分六區發展,以擬建的西鐵洪水橋站及現有天水圍站作兩個市中心,兩個車站旁均作商住混合發展,包括商業中心、酒店、寫字樓及住宅,發展密度最高達八倍,其餘住宅密度分別為三點五至五倍,預計可提供六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比例分別為五成一及四成九,公營房屋中公屋及居屋比例暫定為五成二及四十八,整區可提供十萬個就業機會。

西北闢物流和科技區

鑑於發展區內現有逾一百九十公頃土地用作港口後勤及露天儲物用途,當局計劃將發展區西北面撥作物流和科技區,當中六十二公頃土地作物流發展,十公頃則作資訊科技等商貿用途,南面土地因大部分屬現有村落及已發展土地,當局傾向按現時密度保留現有發展,並研究進行改善工程。

發展局發言人指,暫未定新區會以傳統新市鎮模式又或公私合營發展,會持開放態度,但指區內有多達六成二土地屬私人持有,且不少屬新界祖堂地,與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有所不同,「呢啲土地業權好散,好難透過私人發展去做,透過傳統新市鎮模式去收地,都係其中一個方法。」

整區現時有二十九條村落,分別為二十條原居民及九條非原居民村,發言人指原居民村可獲全數保留,但五條非原居民村將受影響,恐有「滅村」之虞,五村分別為奕園村、田心新村、新生新村、石埗路尾村及沙州里二村,涉及一千四百個構築物。

發言人指,規劃時不會理會村落是否屬原居民村,只會考慮布局上是否適合,亦已盡量保留村落,但因部分村落位近交通基建,適合作高密度發展,無可避免會受影響,亦有部分貨櫃場等設施或因發展而需搬遷。至於受影響村民會否獲得如新界東北般的特惠現金補償,發言人指就賠償方案暫未有定案。

提高密度可容25萬人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認為,政府提出的發展密度太低,有需要提高至與新界東北相若,即六四比,亦應提高發展密度,令可容納人口增至二十五萬,但應盡量避免影響現有村落。身兼元朗區區議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梁志祥則認為發展密度合適,但指部分非原居民村位置偏遠,政府應有能力滿足村民不遷不拆的要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